深度:跨境电商出口退货的发展、政策及困局

精准赋能独立站0-1稳定增长,点击立即报名>>>
因为涉及跨境,无法像国内一样,给个地址退货便完成了,跨境电商货物因在出口时涉及关税、增值税、合规申报等多重因素,想直接退回境内有着相对不易的流程,所以退货的处理成了平台及卖家绕不开的话题。本文退货特指因多重因素退回卖家的货物后续处理的过程,即退运,包括所涉及的物流、海关、税务等环节处理,而非讨论消费者退货的商业因素。
1、不想要了:消费者就是单纯的不想要了,可能是买错产品了,也可能是冲动消费,或者是重复下单,多重因素导致消费者在卖家已发物流的情况下拒收或者直接退货,这在国内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2、货不对版:消费者是真心想买,但认为在平台或卖家网站、店铺里看到的与实物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商品的外观、颜色、尺码、型号、规格、用途等参数不符合预期。这里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主观方面消费者就是觉得颜色不对,跟网站上或APP里看到的不一样,没那么好看或酷炫;或者尺寸、功能方面使用后差强人意没达到消费者预期。当然也不排除如国内消费者一样买多种来试穿、试用,最后选一个心仪的,其它则退货处理。卖家发错货也属此列,仓库及发货环节的准确率总归不是100%的。
3、物流问题:物流的核心还是在交付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未能在指定或预期的时间内到达消费者手里,消费者怒而退货,这里包含仓库本身发货延迟或者递送环节的延误;在派送环节或消费者收到货品后外包装出现了一些瑕疵或破损,消费者直接退货;甚至在派送环节快递员的言辞举止导致消费者不爽也可能直接退货。
4、其它因素:除了以上消费者心理变化及预期不符等原因外,也有如买真退假,买乙退甲等情况,甚至笃定你懒得处理退货所以退货的玩家,主打一个零元购。对于货值高的订单,卖家可能也会较劲,小的反而一笑了之当损耗处理,毕竟消费者不认再反咬一口到处投诉宣扬可能得不偿失。国内逐渐盛行的“仅退款”不知何时全面风靡全球(当然,Zappos早就开创了类似先河,只是全球平台中国卖家占近多数的当下,怎样让消费者满意还防着羊毛党是个复杂的问题)。当然,刷单等货物返还情形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解决了主流问题,即,正向销售渠道,那么接下来就是逆向退货的路径,虽然占比不高,但绝对值已很大的今天,比例虽小但量级也已不小了。据量化咨询了解调研:跨境电商退货率在3%-25%,根据产品不一,比例不等,一般的退货率都在3%-10%;服装、鞋和玩具等产品则是重灾区,可能比例高达10%-25%。而一些新兴国家采用COD等交付模式的退货率甚至达到40-50%,二类电商高达80%也不稀奇,这类不在此文讨论之列。量化咨询以平均5%的退货率(含滞销等其它因素)为基准,再假定5%里的30%如果有更顺畅的退回条件的话是需要退运回国内的,那整体上也是将近300亿的需求。
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无时不推动着海关总署等管理机构持续的调查研究,陆续推出了相应政策来推动跨境电商出口退货的依法合规进行。
| 初期政策
2018年12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2018年第194号《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商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里边明确的提到了跨境电商进口1210模式的退货处理方式,而对出口,则只是说: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模式下,退回的商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这个有关规定大概率是指按照一般贸易模式的退运流程去处理,但涉及多种模式,有清单的、有汇总报关的,再加上无票免征等情况,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无法操作的。
2020年3月27日,海关总署发布2020年第44号《关于全面推广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有关事宜的公告》,首次明确使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出得去、退得回,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公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特殊区域(包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或其委托的报关企业(以下简称“退货企业”)可向海关申请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特殊区域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商品的退货业务。
二、申请开展退货业务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特殊区域内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应当建立退货商品流程监控体系,应保证退货商品为原出口商品,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三、退货企业可以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申报清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境货物备案清单》所列全部或部分商品申请退货。
四、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货商品可单独运回也可批量运回,退货商品应在出口放行之日起1年内退运进境。
五、退货企业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接受海关监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持续完善
2023年1月3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公告2023年第4号)《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了跨境电商出口退运的基本要求及办理说明。具体如下:
一、对自本公告印发之日起1年内在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代码(1210、9610、9710、9810)项下申报出口,因滞销、退货原因,自出口之日起6个月内原状退运进境的商品(不含食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出口时已征收的出口关税准予退还,出口时已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参照内销货物发生退货有关税收规定执行。其中,监管代码1210项下出口商品,应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B型)出区离境之日起6个月内退运至境内区外。
二、对符合第一条规定的商品,已办理出口退税的,企业应当按现行规定补缴已退的税款。企业应当凭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出口货物已补税/未退税证明》,申请办理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退还出口关税手续。
三、第一条中规定的“原状退运进境”是指出口商品退运进境时的最小商品形态应与原出口时的形态基本一致,不得增加任何配件或部件,不能经过任何加工、改装,但经拆箱、检(化)验、安装、调试等仍可视为“原状”;退运进境商品应未被使用过,但对于只有经过试用才能发现品质不良或可证明被客户试用后退货的情况除外。
四、对符合第一、二、三条规定的商品,企业应当提交出口商品申报清单或出口报关单、退运原因说明等证明该商品确为因滞销、退货原因而退运进境的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因滞销退运的商品,企业应提供“自我声明”作为退运原因说明材料,承诺为因滞销退运;对因退货退运的商品,企业应提供退货记录(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退货记录或拒收记录)、返货协议等作为退运原因说明材料。海关据此办理退运免税等手续。
五、企业偷税、骗税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处理。
2023年8月2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续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的公告》,与公告2023年第4号相比,《公告》将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代码项下申报出口的期限,由原来的2024年1月29日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上述期限的延长,有利于充分发挥政策效应,进一步稳定企业预期,推动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
自此可以说跨境电商退货有了尚方宝剑,可以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全面开展起来,各地也陆续发布跨境电商出口退货多个综试区、口岸均已测试通过的消息,甚至一些宣传也打出了“零税率退运助力企业发展”的口号,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迹象。






















因为涉及跨境,无法像国内一样,给个地址退货便完成了,跨境电商货物因在出口时涉及关税、增值税、合规申报等多重因素,想直接退回境内有着相对不易的流程,所以退货的处理成了平台及卖家绕不开的话题。本文退货特指因多重因素退回卖家的货物后续处理的过程,即退运,包括所涉及的物流、海关、税务等环节处理,而非讨论消费者退货的商业因素。
1、不想要了:消费者就是单纯的不想要了,可能是买错产品了,也可能是冲动消费,或者是重复下单,多重因素导致消费者在卖家已发物流的情况下拒收或者直接退货,这在国内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2、货不对版:消费者是真心想买,但认为在平台或卖家网站、店铺里看到的与实物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商品的外观、颜色、尺码、型号、规格、用途等参数不符合预期。这里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主观方面消费者就是觉得颜色不对,跟网站上或APP里看到的不一样,没那么好看或酷炫;或者尺寸、功能方面使用后差强人意没达到消费者预期。当然也不排除如国内消费者一样买多种来试穿、试用,最后选一个心仪的,其它则退货处理。卖家发错货也属此列,仓库及发货环节的准确率总归不是100%的。
3、物流问题:物流的核心还是在交付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未能在指定或预期的时间内到达消费者手里,消费者怒而退货,这里包含仓库本身发货延迟或者递送环节的延误;在派送环节或消费者收到货品后外包装出现了一些瑕疵或破损,消费者直接退货;甚至在派送环节快递员的言辞举止导致消费者不爽也可能直接退货。
4、其它因素:除了以上消费者心理变化及预期不符等原因外,也有如买真退假,买乙退甲等情况,甚至笃定你懒得处理退货所以退货的玩家,主打一个零元购。对于货值高的订单,卖家可能也会较劲,小的反而一笑了之当损耗处理,毕竟消费者不认再反咬一口到处投诉宣扬可能得不偿失。国内逐渐盛行的“仅退款”不知何时全面风靡全球(当然,Zappos早就开创了类似先河,只是全球平台中国卖家占近多数的当下,怎样让消费者满意还防着羊毛党是个复杂的问题)。当然,刷单等货物返还情形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解决了主流问题,即,正向销售渠道,那么接下来就是逆向退货的路径,虽然占比不高,但绝对值已很大的今天,比例虽小但量级也已不小了。据量化咨询了解调研:跨境电商退货率在3%-25%,根据产品不一,比例不等,一般的退货率都在3%-10%;服装、鞋和玩具等产品则是重灾区,可能比例高达10%-25%。而一些新兴国家采用COD等交付模式的退货率甚至达到40-50%,二类电商高达80%也不稀奇,这类不在此文讨论之列。量化咨询以平均5%的退货率(含滞销等其它因素)为基准,再假定5%里的30%如果有更顺畅的退回条件的话是需要退运回国内的,那整体上也是将近300亿的需求。
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无时不推动着海关总署等管理机构持续的调查研究,陆续推出了相应政策来推动跨境电商出口退货的依法合规进行。
| 初期政策
2018年12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2018年第194号《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商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里边明确的提到了跨境电商进口1210模式的退货处理方式,而对出口,则只是说: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模式下,退回的商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这个有关规定大概率是指按照一般贸易模式的退运流程去处理,但涉及多种模式,有清单的、有汇总报关的,再加上无票免征等情况,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无法操作的。
2020年3月27日,海关总署发布2020年第44号《关于全面推广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有关事宜的公告》,首次明确使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出得去、退得回,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公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特殊区域(包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或其委托的报关企业(以下简称“退货企业”)可向海关申请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特殊区域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商品的退货业务。
二、申请开展退货业务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特殊区域内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应当建立退货商品流程监控体系,应保证退货商品为原出口商品,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三、退货企业可以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申报清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境货物备案清单》所列全部或部分商品申请退货。
四、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货商品可单独运回也可批量运回,退货商品应在出口放行之日起1年内退运进境。
五、退货企业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接受海关监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持续完善
2023年1月3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公告2023年第4号)《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了跨境电商出口退运的基本要求及办理说明。具体如下:
一、对自本公告印发之日起1年内在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代码(1210、9610、9710、9810)项下申报出口,因滞销、退货原因,自出口之日起6个月内原状退运进境的商品(不含食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出口时已征收的出口关税准予退还,出口时已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参照内销货物发生退货有关税收规定执行。其中,监管代码1210项下出口商品,应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B型)出区离境之日起6个月内退运至境内区外。
二、对符合第一条规定的商品,已办理出口退税的,企业应当按现行规定补缴已退的税款。企业应当凭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出口货物已补税/未退税证明》,申请办理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退还出口关税手续。
三、第一条中规定的“原状退运进境”是指出口商品退运进境时的最小商品形态应与原出口时的形态基本一致,不得增加任何配件或部件,不能经过任何加工、改装,但经拆箱、检(化)验、安装、调试等仍可视为“原状”;退运进境商品应未被使用过,但对于只有经过试用才能发现品质不良或可证明被客户试用后退货的情况除外。
四、对符合第一、二、三条规定的商品,企业应当提交出口商品申报清单或出口报关单、退运原因说明等证明该商品确为因滞销、退货原因而退运进境的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因滞销退运的商品,企业应提供“自我声明”作为退运原因说明材料,承诺为因滞销退运;对因退货退运的商品,企业应提供退货记录(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退货记录或拒收记录)、返货协议等作为退运原因说明材料。海关据此办理退运免税等手续。
五、企业偷税、骗税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处理。
2023年8月2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续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的公告》,与公告2023年第4号相比,《公告》将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代码项下申报出口的期限,由原来的2024年1月29日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上述期限的延长,有利于充分发挥政策效应,进一步稳定企业预期,推动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
自此可以说跨境电商退货有了尚方宝剑,可以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全面开展起来,各地也陆续发布跨境电商出口退货多个综试区、口岸均已测试通过的消息,甚至一些宣传也打出了“零税率退运助力企业发展”的口号,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