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联科技:从一根数据线卖到全球市场 | 跨境大卖系列


文末添加助理领取跨境大卖资料
从一根数据线,到百亿上市巨头
靠着一根小小的数据线,一个华强北的小作坊,12年后却成长为了一家市值超过200亿的上市公司,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它的创始人,又是怎样从白手起家,一路做到亿万身家的?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绿联科技这家用一根数据线撬动全球市场的企业故事

梦想的种子悄然萌芽
1983年,张清森出生在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与小伙伴不同的是,别的孩子在外面嬉戏玩耍的时候,张清森却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摆弄着各种电子零件。收音机、旧闹钟在他手中反复被拆解、重组,他对电子产品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在儿时便已初现端倪。
但是,学生时代的他,学业并不突出,最终进入了一所并不出名的学校,仰恩大学,学习国际金融专业
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所大学,这是一所位于福建泉州的民办大学,是爱国华侨吴庆星于1987年所创办的,虽然,张清森的学术表现平平,但是在学生时期却逐渐养成了一股子坚韧不服输的劲头。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张清森带着梦想来到了深圳,这个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城市,起初在一家外贸公司做基层的业务员,但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外贸业务十分惨淡,张清森也就只能靠着微薄的底薪勉强维持生计。
生活的艰难,让张清森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由自己来开辟道路。

华强北的创业号角
2009年,张清森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他与同样在外贸行业打拼的80后小伙陈俊灵、唐坚、李雷杰、陈艳等人一拍即合,决定在深圳华强北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业之旅。
创业之初,张清森就注意到一根原产的手机数据线售价高昂,而成本却低得惊人,这里头的巨大利润空间让他看到了无限的商机。
于是,他将公司业务定位在了数据线的行业,主要为外国客户提供贴牌代工的业务,依靠高性价比的产品,他很快赚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
然而,数据线行业的低技术壁垒,也就意味着市场竞争会异常激烈。不久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产品,价格战一触即发。张清森意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无法为公司带来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所改变。
当时,国内的数据线市场乱象丛生,线材型号单一,品控更是鱼龙混杂,消费者也是吐槽不断,于是张清森深入市场调研,亲自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在洞察到市场痛点后,2011年,张清森开始推行品牌化的战略,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绿联”。
用五星级酒店的实力去开沙县小吃,张清森用这个比喻来解释当时自己和绿联科技所做的事情。

比如,一根高清电视的数据线,当时线下档口大多卖的是1.8米的长度,而这种单一的长度,并不能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所以,绿联科技就一口气做出来0.5米、1米、1.5米、2米、3米、5米等多种长度。
绿联科技就这样在品牌化的道路上不断研发,改进产品,提高品牌的辨识度。
2012年,淘宝天猫平台上线,在同行们还在观望的时候,张清森果断地抓住了电商平台的这一机遇,成为了天猫首批入驻的商家之一,在短短的两年内,绿联就成为了天猫上数码配件类的头部卖家。
张清森的这一品牌打法,在数据线这个细分市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的涟漪,绿联的品牌名声迅速在市场上打响。
但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知道,一家公司的发展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绿联科技在成立初期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资金短缺是摆在他们面前首要的难题,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转,张清森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了钱,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必须要用在刀刃上。
初期的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和样品制作,每一次的投入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绿联科技也遇到了不少麻烦。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在与供应商合作时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但张清森深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为此他亲自走访一家又一家供应商,严格筛选合作对象,他还深入工厂车间,仔细检查原材料的质量和生产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高标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绿联科技逐渐建立起了稳定可靠的供应链体系。
2013年,绿联科技推出了一款产品——USB充电口+排插。这款产品将传统排插与USB充电功能相结合,满足了人们在电子产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便捷充电的需求。一经推出,便迅速受到市场的热捧,一举打破了公牛在排插品类多年的垄断地位。
2014年,对于绿联科技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绿联科技通过了苹果的MFi认证,也就是其配套产品在质量和兼容性上达到了苹果的高标准,获得苹果官方认可。
借助MFi认证的东风,绿联科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展开品牌全球化的布局,进军国际市场。

接下来绿联科技顺势进驻了Amazon、eBay等国际平台,将产品卖往欧美和日韩等国家。在速卖通平台上,一款PD20W的充电器凭借出色的性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收获了高达4.9的评分,拥有超过4000条评论和接近1.6万个订单,绿联的官方店铺在该平台上也吸引了接近160万粉丝。
在国际市场上,绿联科技凭借着优质的产品性能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资本助力与股权架构解读
随着绿联科技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品牌价值和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2021年5月,高瓴资本作为第一个外部股东入股绿联科技,出资3亿元受让张清森、陈俊灵持有的5.56%股权。
同年6月,绿联科技由有限公司转变为股份公司后,高瓴再次注资2.5亿元,两次合计投入5.5亿元,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除了高瓴资本,世横投资、坚果资本等机构投资者也纷纷加入,为绿联科技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资本的助力下,绿联科技进一步加大了在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公司的业务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销售网络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的营收很快就占到公司总营收的一半,绿联科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化企业。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24年7月26日,绿联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

从这张股权架构图中可以看出,绿联科技的股权架构基本都是通过有限合伙企业进行搭建的,张清森通过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身份对绿联科技进行了控制。
其中,张清森作为普通合伙人,及执行事务合伙人,通过和顺五号、和顺六号、和顺七号、和顺八号控制了绿联科技53.19%股份。
另外,张清森作为绿联咨询、绿联和顺的有限合伙人,分别持有9.17%、1.2%的出资份额,这部分股份是未来解禁后可以减持套现的部分。
绿联咨询,绿联和顺、和顺二号、和顺三号、和顺四号等主体就为绿联科技的员工持股平台,张清森作为普通合伙人及执行事务合伙人,仅持有较少的合伙份额,却牢牢地把控住了对绿联股份的控制权。
陈俊灵个人持有绿联科技19.288%的股份,在股权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反映了其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和贡献。
此外,还有高瓴锡恒、深圳世横、坚果核力、远大方略等股东或持股主体,分别持有不同比例的股份。
这种股权架构的设计具有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通过多个持股主体和有限合伙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股权的分散与集中管理的平衡,既有利于吸引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又能保证创始人团队对公司的一定控制权和决策权。
另一方面,不同股东的加入也为公司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如高瓴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入股,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而上市主体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业务逻辑的分拆,分别设置了绿联实业、绿联工控、海盈智联、东莞绿联等一系列子公司。
每家企业分别对应不同的业务,涵盖了从成品采购、动漫设计、仓储、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和市场区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全球化销售网络。
例如,绿联科技100%控股的绿联进出口,用来作为出口主体,可以确保公司在进出口业务方面的自主权和稳定性,有利于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销售;
对美国绿联和德国绿联的全资控制,则体现了绿联在欧美等重要市场的深耕布局和战略重视,这种结构设计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法规政策,提升品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写在最后:
从一根小小的数据线,到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子品牌,绿联科技不仅用实力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实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的出海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