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港口罢工致全球物流“断链”,卖家备货周期恐延长30天!

近日,欧洲物流网络接连“爆雷”,并以“多米诺骨牌”之势冲击跨境卖家的备货节奏和成本控制:比利时全国大罢工引发港口停摆、鹿特丹港拥堵导致多家船司绕行、加拿大蒙特利尔港因铁路运力不足陷入僵局......
据多方报道,比利时当地时间3月31日(周一)将举行全国总罢工,届时,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系统全部停摆。安特卫普港(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和泽布吕赫港(汽车运输枢纽)的陆路通道可能全天封闭,导致卡车无法进出、工人无法到岗,船舶装卸和调度作业被迫中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月19日,比利时海事工作者罢工已导致安特卫普港和泽布吕赫港24小时内15艘船舶滞留(7艘等待离港、8艘等待进港)。而此次罢工叠加铁路停运,港口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5-7天。
众所周知,比利时港口是欧洲汽车、化工品、电子产品的重要中转站,货代已反馈部分船司计划跳港,订舱难度和运费或将飙升。经比利时中转的货物(尤其是电商小包)可能面临延误7-15天,建议卖家提前规划替代路线,避免不必要的物流风险。
作为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港因罢工和设备短缺,船舶平均等待时间达1.2天,部分船期延误长达4天。
包括马士基、地中海航运在内的多家船司宣布:6月前暂停挂靠鹿特丹港,调整北欧-澳大利亚航线。

小编在此建议卖家在选择欧阳线时尽量避开鹿特丹中转,密切关注船司航线调整(如新增挂靠西班牙瓦伦西亚、意大利拉斯佩齐亚),以便灵活调整备货计划。
近期,加拿大蒙特利尔港(北美东岸重要门户)因铁路车皮短缺,铁路货物停留时间达5.1天,集装箱周转周期延长。尽管3月7日解除了出口禁令,但冬季航道维护加剧了铁路与港口的衔接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蒙特利尔港依赖铁路运输的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解,跨境卖家需警惕美东航线货物积压风险。
建议卖家可优先选择温哥华港(西岸)或美国纽约港,利用多式联运分流;或是利用本地仓备货,提前增加10-15天安全库存,避免断货。
供应链危机既是挑战,也是倒逼跨境卖家优化布局的机遇。随着Q2季度的临近,跨境卖家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窗口,提前规划库存与物流,确保商品能准时到达消费者手中,尤其是针对畅销品,必要时,建议将库存水位从30天提升至45-60天。
避开高危港口,强化供应链预警机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不同物流方案的成本与效益。以此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毕竟优质的物流体验是卖家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