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亏损的亚马逊卖家,为什么还在坚持?

最近陪一位做装饰灯的朋友算了笔账,他今年投入35万,亏了18万。聊到最后,他苦笑着说:"明年还得继续干。"我突然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集体困境。年年亏损的亚马逊卖家们,究竟在靠什么坚持?
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他们坚持的不是当下的盈利,而是对未来确定性的投资。
表面看来,这些卖家似乎陷入了沉没成本的陷阱。我认识的一位做家居收纳的卖家,从2022年开始连续亏损,累计损失不少。按常理说,早该止损退出了。但他给我的解释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现在退出,前面的投入就真的白费了。但如果坚持下去,至少还有翻盘的可能。"
这种逻辑听起来像是赌徒心理,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的理性成分。亚马逊平台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一旦你在某个品类建立了基础设施——无论是供应链关系、产品开发能力,还是市场理解,这些都不会因为暂时的亏损而消失。一位做运动器材的朋友告诉我,那些坚持时间更长的客户,即使中间有亏损期,最终的成功率也明显更高。
更重要的是,他们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时间和认知。一位专做厨房用品的卖家说得很直白:"我现在对这个品类的理解,是花钱都买不到的。这种认知优势,只要市场还在,就有价值。"
但这种坚持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们的信心?我发现,真正让这些卖家坚持的,是他们在亏损过程中无意中建立的护城河。
以我接触的一位做宠物用品的卖家为例,2023年他亏损不小,但这些钱换来的是什么?是对多个细分市场的深度理解,是与核心供应商建立的信任关系,是积累的大量客户反馈数据。这些看似无形的资产,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显现价值。当新的产品机会出现时,他的反应速度比新入场的卖家快了很多。
一位专做户外用品的卖家分享了他的经历:连续两年亏损后,他几乎想要退出。但在2024年夏季户外热潮期间,由于对产品和市场的深度理解,他推出的新品很快实现了盈利,整个旺季不仅回本还有盈余。他总结说:"前面的亏损,其实是在为这种爆发积累势能。"
但这里有个悖论:只有那些真正用心经营、持续学习的卖家,才能在亏损中积累真正的护城河。那些只是简单重复旧模式的卖家,亏损就是纯粹的亏损。我见过一位做服装配件的卖家,亏损多年,但除了库存积压,什么都没学到,最终还是退出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些持续亏损的卖家,究竟在赌什么?答案是,他们正在与时间赛跑,赌的是整个行业会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这个判断并非盲目乐观。虽然整体环境确实困难,但消费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创造新机会。以我熟悉的装饰灯为例,虽然总体市场增长放缓,但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反而在上升。一位做美妆工具的朋友发现,她的平均客单价在上升,虽然订单量有所下降,但利润率在提升。
关键在于,这种结构性机会需要时间来充分释放。那些现在坚持的卖家,实际上是在为抓住下一个增长周期做准备。正如一位做智能家居的资深卖家所说:"现在的亏损,是为了在下一轮洗牌中不被淘汰。"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底的一次聚会。几个做不同品类的朋友聊起各自的情况,做儿童玩具的在亏,做汽车配件的在亏,做健身器材的也在亏。但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说要退出。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坚持的不是简单的项目延续,而是对自己判断力的投资,对未来趋势的押注,对已有积累的保护。
当然,这种坚持也有边界。我观察到的成功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坚持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那些盲目坚持而不思变化的卖家,最终大多还是会被淘汰。一位做园艺用品的卖家就是反面例子,几年来一直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亏损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得不转行。
这就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年年亏损还要坚持,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坚持,而是如何在坚持中进化。那些年年亏损却还在坚持的卖家,或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整个行业的未来投票。
他们的坚持,可能就是这个行业最后的希望。或者说,正是因为还有人在黑暗中坚持,这个行业才还有光明的可能。






















最近陪一位做装饰灯的朋友算了笔账,他今年投入35万,亏了18万。聊到最后,他苦笑着说:"明年还得继续干。"我突然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集体困境。年年亏损的亚马逊卖家们,究竟在靠什么坚持?
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他们坚持的不是当下的盈利,而是对未来确定性的投资。
表面看来,这些卖家似乎陷入了沉没成本的陷阱。我认识的一位做家居收纳的卖家,从2022年开始连续亏损,累计损失不少。按常理说,早该止损退出了。但他给我的解释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现在退出,前面的投入就真的白费了。但如果坚持下去,至少还有翻盘的可能。"
这种逻辑听起来像是赌徒心理,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的理性成分。亚马逊平台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一旦你在某个品类建立了基础设施——无论是供应链关系、产品开发能力,还是市场理解,这些都不会因为暂时的亏损而消失。一位做运动器材的朋友告诉我,那些坚持时间更长的客户,即使中间有亏损期,最终的成功率也明显更高。
更重要的是,他们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时间和认知。一位专做厨房用品的卖家说得很直白:"我现在对这个品类的理解,是花钱都买不到的。这种认知优势,只要市场还在,就有价值。"
但这种坚持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们的信心?我发现,真正让这些卖家坚持的,是他们在亏损过程中无意中建立的护城河。
以我接触的一位做宠物用品的卖家为例,2023年他亏损不小,但这些钱换来的是什么?是对多个细分市场的深度理解,是与核心供应商建立的信任关系,是积累的大量客户反馈数据。这些看似无形的资产,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显现价值。当新的产品机会出现时,他的反应速度比新入场的卖家快了很多。
一位专做户外用品的卖家分享了他的经历:连续两年亏损后,他几乎想要退出。但在2024年夏季户外热潮期间,由于对产品和市场的深度理解,他推出的新品很快实现了盈利,整个旺季不仅回本还有盈余。他总结说:"前面的亏损,其实是在为这种爆发积累势能。"
但这里有个悖论:只有那些真正用心经营、持续学习的卖家,才能在亏损中积累真正的护城河。那些只是简单重复旧模式的卖家,亏损就是纯粹的亏损。我见过一位做服装配件的卖家,亏损多年,但除了库存积压,什么都没学到,最终还是退出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些持续亏损的卖家,究竟在赌什么?答案是,他们正在与时间赛跑,赌的是整个行业会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这个判断并非盲目乐观。虽然整体环境确实困难,但消费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创造新机会。以我熟悉的装饰灯为例,虽然总体市场增长放缓,但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反而在上升。一位做美妆工具的朋友发现,她的平均客单价在上升,虽然订单量有所下降,但利润率在提升。
关键在于,这种结构性机会需要时间来充分释放。那些现在坚持的卖家,实际上是在为抓住下一个增长周期做准备。正如一位做智能家居的资深卖家所说:"现在的亏损,是为了在下一轮洗牌中不被淘汰。"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底的一次聚会。几个做不同品类的朋友聊起各自的情况,做儿童玩具的在亏,做汽车配件的在亏,做健身器材的也在亏。但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说要退出。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坚持的不是简单的项目延续,而是对自己判断力的投资,对未来趋势的押注,对已有积累的保护。
当然,这种坚持也有边界。我观察到的成功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坚持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那些盲目坚持而不思变化的卖家,最终大多还是会被淘汰。一位做园艺用品的卖家就是反面例子,几年来一直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亏损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得不转行。
这就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年年亏损还要坚持,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坚持,而是如何在坚持中进化。那些年年亏损却还在坚持的卖家,或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整个行业的未来投票。
他们的坚持,可能就是这个行业最后的希望。或者说,正是因为还有人在黑暗中坚持,这个行业才还有光明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