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的鸡血&准入者的风险!

精准赋能独立站0-1稳定增长,点击立即报名>>>
昨天卖家聚会,聊到最近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在微博分享观察,具体如下:

国内电商市场“卷到极致”,而跨境电商领域仍存可观利润空间,甚至提到从业者反馈“利润率普遍15%以上,做得好超50%”。
这一观点引发现场热议,有朋友说:“就怕很多小白被“高利润”吸引涌进来!导致比“贱”大赛再次上演”有朋友说:“这个想法很危险!容易造成很多人盲目投资,小马哥,你作为长期混迹跨境电商行业的观察者,不妨从真实业态出发,拆解这一赛道的真实面貌——它绝非“躺赚神话”,而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战场!讲真 没两把刷子还真的很难存活下来!”
一、高利润的真相:少数人的狂欢与隐性门槛
胡锡进提到的“高利润率”并非空穴来风。在精品类卖家、品牌化运营的头部玩家中,确实存在20%-50%的毛利空间,且更有甚者,尤其在细分品类(如定制化产品、高附加值科技配件)中更为常见。但需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存在明显“幸存者偏差”:
1.近几年流量成本吞噬利润:以亚马逊为例,2025年平台流量增长持续乏力,关键词竞价成本较三年前上涨40%,头部卖家扣除广告、佣金等费用后,实际净利润普遍压缩至10%-15%。新卖家若缺乏成熟的选品策略,盲目投入推广,可能面临“销售额百万、利润归零”的窘境。
2.全链条能力壁垒:从选品到售后,每个环节都是“生死线”。比如选品需精准调研海外市场偏好(如欧美消费者对环保材质的执念),供应链要解决小批量定制与库存周转问题,物流需平衡FBA高额仓储费与第三方配送时效,合规环节更需应对VAT、产品认证(如欧盟CE标准,美国FDA等)等繁琐要求。曾有卖家因忽略美国CPSC安全认证,整柜货物被扣留,直接损失超50万元。
3.资金门槛水涨船高:早期“铺货模式”已行不通,精品化运营需前期投入数十万至百万级资金(备货、推广、合规成本)。某3C类卖家透露,2024年开发一款新品平均需投入80万元,若选品失败,资金链可能直接断裂。
二、被忽视的风险:地缘政治与合规“雷区”
胡锡进的分享中,对跨境电商的风险描述近乎空白,但这些因素正深刻影响从业者生存:
1.地缘政治动荡冲击: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增加,美国站卖家普遍面临物流时效延迟(海运柜期延长30%)、关税政策变动(部分品类关税从15%提升至25%)等问题。2025年初,某主营美国市场的家居卖家因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订单量同比下滑35%,库存积压超200万元。
2.合规监管步步紧逼:欧洲市场VAT稽查趋严,2024年超2万家中国卖家因税务不合规被封号,其中意大利率先推出5万欧元保证金套餐,紧接着卷王TS的疯狂表现已经引起了欧盟各国的重视,火苗子已经开始烧起来了,就看救火队的扑杀;美国《消费者告知法案》要求卖家提供供应链溯源信息,中小卖家为满足要求,每年需多支出5-10万元合规成本。此外,账号风险也不容忽视,2024年亚马逊因“关联违规”封禁中国卖家账号超10万个,不少卖家辛苦积累的listing一夜清零。
3.平台规则迭代压力:亚马逊对“刷单”“刷评”零容忍,2025年推出AI稽查系统,某大卖因“轻微违规”被暂停销售权限,直接导致月销从500万跌至100万。而新兴平台如T、S的“低价内卷”,也倒逼卖家压缩利润空间,陷入“不投广告没流量,投了广告没利润”的怪圈。
三、国内外“卷度”真相:换个战场内卷而已
“国内太卷,跨境电商更轻松”是典型的认知误区。事实上,跨境电商的内卷早已从“价格战”升级为“全维度竞争”:
1.流量成本全球高企:亚马逊关键词CPC(单次点击成本)在美妆、3C类目已突破5美金,与国内淘宝直通车差距缩小;独立站卖家依赖TikTok、Google系广告获客,获客成本普遍超30美元/人,与国内抖音电商相差无几,大多数人只能被迫“逼良为娼”!
2.中国玩家“卷向全球”:S以“极致供应链+低价策略”横扫欧美市场,倒逼传统卖家跟进“7天极速上新”模式;卷王T的“全托管”模式吸引大量工厂入驻,价格战从国内延伸至海外,某服装卖家透露,同款T恤在卷王T的售价仅为亚马逊的60%,利润被压缩至5%以下。
3.最近两年,大卖退场潮频发:2024年,多家年销售额过亿的亚马逊大卖因资金链断裂、账号封禁等问题“爆雷”,如某3C大卖因过度依赖单一品类,在竞品低价冲击下,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延长至120天,最终破产清算。
四、跨境电商的真实机会:究竟哪些人适合入场?
尽管挑战重重,跨境电商仍存在结构性机会,但门槛已显著提高:
1.人效与模式优势:对比国内电商,跨境电商(尤其亚马逊)更依赖“产品力+运营”,无需大量客服(平台自带留言系统),仓储可依赖FBA,夫妻店或小团队能以5-10人规模实现年销过亿。宁波某国内制冰机卖家分享,其团队10人运营亚马逊美国站,人效高达500万元/年,远超国内电商同行。
2.适合人群画像:
壹)工厂转型者:自带供应链优势,可避开“采购溢价”,如东莞某家具厂通过亚马逊直营,省去中间经销商环节,利润率从国内代工的8%提升至25%。
贰)品牌自建者:在细分领域建立差异化认知,如某宠物智能喂食器品牌,通过独立站+亚马逊结合,凭借“APP远程控制”卖点,毛利率稳定在40%以上。
叁)成熟运营团队:具备选品、流量运营、合规管理经验,如某前阿里运营团队,2023年切入亚马逊汽配市场,通过“精准关键词投放+本地化售后”,1年内做到类目前10。
五、给准入者的建议:先磨剑,再入场
若想入局跨境电商,需做好四重准备:
1.认知升级:抛弃“暴利幻想”,明确这是“高门槛、高回报”的赛道。建议用3-6个月学习平台规则(如亚马逊A9算法)、调研目标市场(可参考卖家精灵),甚至可先从“一件代发(分销)”(大建云仓,越域网等)模式,小成本试错,很多分销平台货已经备在了海外仓,不妨找到感觉后再加大投入。
2.资源储备:至少准备20-50万元启动资金(含备货、推广、合规成本),并建立基础供应链(如1688优质供应商),本人建议最好深度捆绑工厂做联合运营、物流渠道(头程货代对比,海外仓,尾程等等)。
3.长期主义:跨境电商的“复利”体现在品牌积累与用户沉淀,而非短期爆单。某知名头部3C卖家花2年时间优化产品细节,通过用户差评反向迭代,最终将退货率从15%降至5%,复购率提升至30%,实现利润翻倍。
4.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要以为从大卖家那的人才都是人才,在他们那里适应未必就能认同你的企业文化!跨境电商虽然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但是真正到台前也就13年到现在,很少有员工做到8年以上的!大多数人有了半年从业经验就以为天下无双,漫天开价,业内有朋友开出8K底薪+分红+提成的诱人薪水,却只能招到一个能一下午盯着蓝天白云看的“人材”,毕竟在上家,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让他操盘,那肯定~~,跨境电商对很多企业来说还年轻,何不自己提拔培养人才呢?外来高僧未必认同你的寺规,搞不好负面情绪影响到你现有团队那就因大失大了,招人真的需谨慎!
胡锡进的观点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跨境电商的吸引力,却也模糊了背后的荆棘。这个赛道从不缺赚钱的人,但赚钱的逻辑早已从“风口红利”转向“能力红利”。若你身边有朋友被“高利润”吸引,不妨将这篇分析转发给他——真正的机会,永远留给清醒的入局者,而非盲目的跟风者。






















昨天卖家聚会,聊到最近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在微博分享观察,具体如下:

国内电商市场“卷到极致”,而跨境电商领域仍存可观利润空间,甚至提到从业者反馈“利润率普遍15%以上,做得好超50%”。
这一观点引发现场热议,有朋友说:“就怕很多小白被“高利润”吸引涌进来!导致比“贱”大赛再次上演”有朋友说:“这个想法很危险!容易造成很多人盲目投资,小马哥,你作为长期混迹跨境电商行业的观察者,不妨从真实业态出发,拆解这一赛道的真实面貌——它绝非“躺赚神话”,而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战场!讲真 没两把刷子还真的很难存活下来!”
一、高利润的真相:少数人的狂欢与隐性门槛
胡锡进提到的“高利润率”并非空穴来风。在精品类卖家、品牌化运营的头部玩家中,确实存在20%-50%的毛利空间,且更有甚者,尤其在细分品类(如定制化产品、高附加值科技配件)中更为常见。但需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存在明显“幸存者偏差”:
1.近几年流量成本吞噬利润:以亚马逊为例,2025年平台流量增长持续乏力,关键词竞价成本较三年前上涨40%,头部卖家扣除广告、佣金等费用后,实际净利润普遍压缩至10%-15%。新卖家若缺乏成熟的选品策略,盲目投入推广,可能面临“销售额百万、利润归零”的窘境。
2.全链条能力壁垒:从选品到售后,每个环节都是“生死线”。比如选品需精准调研海外市场偏好(如欧美消费者对环保材质的执念),供应链要解决小批量定制与库存周转问题,物流需平衡FBA高额仓储费与第三方配送时效,合规环节更需应对VAT、产品认证(如欧盟CE标准,美国FDA等)等繁琐要求。曾有卖家因忽略美国CPSC安全认证,整柜货物被扣留,直接损失超50万元。
3.资金门槛水涨船高:早期“铺货模式”已行不通,精品化运营需前期投入数十万至百万级资金(备货、推广、合规成本)。某3C类卖家透露,2024年开发一款新品平均需投入80万元,若选品失败,资金链可能直接断裂。
二、被忽视的风险:地缘政治与合规“雷区”
胡锡进的分享中,对跨境电商的风险描述近乎空白,但这些因素正深刻影响从业者生存:
1.地缘政治动荡冲击: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增加,美国站卖家普遍面临物流时效延迟(海运柜期延长30%)、关税政策变动(部分品类关税从15%提升至25%)等问题。2025年初,某主营美国市场的家居卖家因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订单量同比下滑35%,库存积压超200万元。
2.合规监管步步紧逼:欧洲市场VAT稽查趋严,2024年超2万家中国卖家因税务不合规被封号,其中意大利率先推出5万欧元保证金套餐,紧接着卷王TS的疯狂表现已经引起了欧盟各国的重视,火苗子已经开始烧起来了,就看救火队的扑杀;美国《消费者告知法案》要求卖家提供供应链溯源信息,中小卖家为满足要求,每年需多支出5-10万元合规成本。此外,账号风险也不容忽视,2024年亚马逊因“关联违规”封禁中国卖家账号超10万个,不少卖家辛苦积累的listing一夜清零。
3.平台规则迭代压力:亚马逊对“刷单”“刷评”零容忍,2025年推出AI稽查系统,某大卖因“轻微违规”被暂停销售权限,直接导致月销从500万跌至100万。而新兴平台如T、S的“低价内卷”,也倒逼卖家压缩利润空间,陷入“不投广告没流量,投了广告没利润”的怪圈。
三、国内外“卷度”真相:换个战场内卷而已
“国内太卷,跨境电商更轻松”是典型的认知误区。事实上,跨境电商的内卷早已从“价格战”升级为“全维度竞争”:
1.流量成本全球高企:亚马逊关键词CPC(单次点击成本)在美妆、3C类目已突破5美金,与国内淘宝直通车差距缩小;独立站卖家依赖TikTok、Google系广告获客,获客成本普遍超30美元/人,与国内抖音电商相差无几,大多数人只能被迫“逼良为娼”!
2.中国玩家“卷向全球”:S以“极致供应链+低价策略”横扫欧美市场,倒逼传统卖家跟进“7天极速上新”模式;卷王T的“全托管”模式吸引大量工厂入驻,价格战从国内延伸至海外,某服装卖家透露,同款T恤在卷王T的售价仅为亚马逊的60%,利润被压缩至5%以下。
3.最近两年,大卖退场潮频发:2024年,多家年销售额过亿的亚马逊大卖因资金链断裂、账号封禁等问题“爆雷”,如某3C大卖因过度依赖单一品类,在竞品低价冲击下,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延长至120天,最终破产清算。
四、跨境电商的真实机会:究竟哪些人适合入场?
尽管挑战重重,跨境电商仍存在结构性机会,但门槛已显著提高:
1.人效与模式优势:对比国内电商,跨境电商(尤其亚马逊)更依赖“产品力+运营”,无需大量客服(平台自带留言系统),仓储可依赖FBA,夫妻店或小团队能以5-10人规模实现年销过亿。宁波某国内制冰机卖家分享,其团队10人运营亚马逊美国站,人效高达500万元/年,远超国内电商同行。
2.适合人群画像:
壹)工厂转型者:自带供应链优势,可避开“采购溢价”,如东莞某家具厂通过亚马逊直营,省去中间经销商环节,利润率从国内代工的8%提升至25%。
贰)品牌自建者:在细分领域建立差异化认知,如某宠物智能喂食器品牌,通过独立站+亚马逊结合,凭借“APP远程控制”卖点,毛利率稳定在40%以上。
叁)成熟运营团队:具备选品、流量运营、合规管理经验,如某前阿里运营团队,2023年切入亚马逊汽配市场,通过“精准关键词投放+本地化售后”,1年内做到类目前10。
五、给准入者的建议:先磨剑,再入场
若想入局跨境电商,需做好四重准备:
1.认知升级:抛弃“暴利幻想”,明确这是“高门槛、高回报”的赛道。建议用3-6个月学习平台规则(如亚马逊A9算法)、调研目标市场(可参考卖家精灵),甚至可先从“一件代发(分销)”(大建云仓,越域网等)模式,小成本试错,很多分销平台货已经备在了海外仓,不妨找到感觉后再加大投入。
2.资源储备:至少准备20-50万元启动资金(含备货、推广、合规成本),并建立基础供应链(如1688优质供应商),本人建议最好深度捆绑工厂做联合运营、物流渠道(头程货代对比,海外仓,尾程等等)。
3.长期主义:跨境电商的“复利”体现在品牌积累与用户沉淀,而非短期爆单。某知名头部3C卖家花2年时间优化产品细节,通过用户差评反向迭代,最终将退货率从15%降至5%,复购率提升至30%,实现利润翻倍。
4.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要以为从大卖家那的人才都是人才,在他们那里适应未必就能认同你的企业文化!跨境电商虽然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但是真正到台前也就13年到现在,很少有员工做到8年以上的!大多数人有了半年从业经验就以为天下无双,漫天开价,业内有朋友开出8K底薪+分红+提成的诱人薪水,却只能招到一个能一下午盯着蓝天白云看的“人材”,毕竟在上家,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让他操盘,那肯定~~,跨境电商对很多企业来说还年轻,何不自己提拔培养人才呢?外来高僧未必认同你的寺规,搞不好负面情绪影响到你现有团队那就因大失大了,招人真的需谨慎!
胡锡进的观点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跨境电商的吸引力,却也模糊了背后的荆棘。这个赛道从不缺赚钱的人,但赚钱的逻辑早已从“风口红利”转向“能力红利”。若你身边有朋友被“高利润”吸引,不妨将这篇分析转发给他——真正的机会,永远留给清醒的入局者,而非盲目的跟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