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级大清洗?!亚马逊6.30销售赃物新政是卖家噩梦?

精准赋能独立站0-1稳定增长,点击立即报名>>>

这项政策的关键是:
一旦查到、或有买家举报、或算法风控触发,平台可能直接处罚、无需给机会“补证明”。
对比以前的“可申诉、可解释”,这已经是政策层面主动权的变化,本质是:
你的合规能力从“事后补救”,变成了要“事前准备好”。

有人说,这项“赃物政策”是为了应对美国最近频繁发生的“零元购”?这或许是直接诱因之一,但背后显然还有更系统、更长期的监管动因。
美国近年来的“零元购”事件屡见不鲜,指的是有组织的团伙大规模洗劫商场、门店,随后将商品通过二级市场或电商平台转售——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城市尤其严重。这一“线下盗窃 → 线上销售”的赃物流通链条,已经引发零售行业、执法机构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尽管亚马逊在公告中并未明确提及“零元购”或“有组织零售犯罪(Organized Retail Crime)”,但结合近年来美国零售协会(NRF)持续施压、电商平台被列入调查范围的趋势来看,这项政策的独立设立,很可能正是为了划出更清晰的边界,赋予平台在处理“赃物流通”问题上明确的执法依据与处罚权限。
谁会被优先审查?
在实际执行中,亚马逊不太可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卖家提交采购发票或来源凭证。更可能采取的是“风险优先”原则,即平台根据行为模型、买家反馈、品牌投诉等维度,锁定高风险商品进行抽查。
其中,大牌或热门品牌的跟卖者更容易成为重点对象,原因包括:
跟卖本身更易引发消费者投诉;
品牌方更可能主动发起侵权或假货举报;
亚马逊已有Brand Registry 品牌备案机制,可配合要求发票核实。
也就是说,这项政策的出台,虽然不意味着所有卖家都会立即被查,但它让亚马逊拥有了“明确的政策抓手”来惩处那些来源不清、违规高发的账户。
自主品牌短期影响不大,但门槛正在悄然抬高
对于绝大多数国内自主品牌卖家来说,这项政策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大规模直接影响,亚马逊目前仍以“事发后审查机制”为主:只有在发生投诉、举报、系统识别到异常时,才会要求提交采购来源材料。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平台的合规门槛正在逐步抬高。一旦你无法提供链条完整的供应链资料,哪怕商品本身合法,也可能因“来源无法验证”而遭遇商品下架、店铺封号、资金冻结等严重处罚。
这对于习惯通过1688、拼多多或线下小批发渠道进货、未留存发票和合同的卖家而言,无疑敲响了警钟。
那么——
如果平台真的要求我们“证明供应链合法性”,该怎么准备?
采购单可以吗?必须是发票吗?哪些资料最有说服力?
我们接下来就来系统梳理一下。
一、哪些“采购证明”可以用?
亚马逊通常在以下几类情况下会要求卖家提供进货证明(不排除例外情况,要随机应变,保证真实,可以遮挡价格):
产品被举报/平台审核;
品牌投诉;
涉嫌赃物流通或高风险商品;
新品上架审核需验证来源(特别是某些类目如3C、美妆、玩具等)。
官方接受的“采购凭证”通常包括:
采购发票 | ||
采购订单+ 付款凭证 | ||
合同协议 + 出货单 | ||
1688订单截图 + 物流单据 | ||
淘X/拼X订单截图 |
二、没有发票怎么办?
如果你的采购方无法提供正式发票,也不是注册企业(比如个人商家),那你需要尽量准备以下材料组合,以“可信链条”逻辑来尝试自证清白:
推荐组合举例:
采购订单截图(含商品、金额、时间);
支付凭证截图(如支付宝转账页,银行流水);
物流记录或快递单截图(能对应上订单);
供货方信息截图(公司名/个体名+联系方式,尽量在采购平台显示完整);
商品实拍图+入仓包装图(含条码、数量、标签等);
品牌授权书(如适用)。
总的来说,亚马逊更关注的是,你能否合理说明你的货是正当来源,并非“一定要开发票”,但你提供的信息必须足够真实、闭环、可追溯。
三、合规采购资料怎么整理?
目前看来发票不是唯一标准,但是最强有力的证据。

如果没有发票,务必收集其他真实、完整、闭环的采购证明材料(订单+支付+物流),来构建可信供应链路径。
亚马逊这次直接将赃物问题独立成政策模块,说明平台已经不再满足于“后台封号”或“抽查文件”,而是要将卖家放进一个更清晰的合规框架之中——清晰到如果你提供不了合法采购路径,那就自动视为有风险商品,无需解释,直接处罚。
这不是提醒,这是“分界线”。
而这条线,将进一步加剧平台卖家的分化:
守规者越发安全,越发可持续;投机者寸步难行,哪怕你爆过单,利润再高,也可能一夜归零。























这项政策的关键是:
一旦查到、或有买家举报、或算法风控触发,平台可能直接处罚、无需给机会“补证明”。
对比以前的“可申诉、可解释”,这已经是政策层面主动权的变化,本质是:
你的合规能力从“事后补救”,变成了要“事前准备好”。

有人说,这项“赃物政策”是为了应对美国最近频繁发生的“零元购”?这或许是直接诱因之一,但背后显然还有更系统、更长期的监管动因。
美国近年来的“零元购”事件屡见不鲜,指的是有组织的团伙大规模洗劫商场、门店,随后将商品通过二级市场或电商平台转售——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城市尤其严重。这一“线下盗窃 → 线上销售”的赃物流通链条,已经引发零售行业、执法机构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尽管亚马逊在公告中并未明确提及“零元购”或“有组织零售犯罪(Organized Retail Crime)”,但结合近年来美国零售协会(NRF)持续施压、电商平台被列入调查范围的趋势来看,这项政策的独立设立,很可能正是为了划出更清晰的边界,赋予平台在处理“赃物流通”问题上明确的执法依据与处罚权限。
谁会被优先审查?
在实际执行中,亚马逊不太可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卖家提交采购发票或来源凭证。更可能采取的是“风险优先”原则,即平台根据行为模型、买家反馈、品牌投诉等维度,锁定高风险商品进行抽查。
其中,大牌或热门品牌的跟卖者更容易成为重点对象,原因包括:
跟卖本身更易引发消费者投诉;
品牌方更可能主动发起侵权或假货举报;
亚马逊已有Brand Registry 品牌备案机制,可配合要求发票核实。
也就是说,这项政策的出台,虽然不意味着所有卖家都会立即被查,但它让亚马逊拥有了“明确的政策抓手”来惩处那些来源不清、违规高发的账户。
自主品牌短期影响不大,但门槛正在悄然抬高
对于绝大多数国内自主品牌卖家来说,这项政策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大规模直接影响,亚马逊目前仍以“事发后审查机制”为主:只有在发生投诉、举报、系统识别到异常时,才会要求提交采购来源材料。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平台的合规门槛正在逐步抬高。一旦你无法提供链条完整的供应链资料,哪怕商品本身合法,也可能因“来源无法验证”而遭遇商品下架、店铺封号、资金冻结等严重处罚。
这对于习惯通过1688、拼多多或线下小批发渠道进货、未留存发票和合同的卖家而言,无疑敲响了警钟。
那么——
如果平台真的要求我们“证明供应链合法性”,该怎么准备?
采购单可以吗?必须是发票吗?哪些资料最有说服力?
我们接下来就来系统梳理一下。
一、哪些“采购证明”可以用?
亚马逊通常在以下几类情况下会要求卖家提供进货证明(不排除例外情况,要随机应变,保证真实,可以遮挡价格):
产品被举报/平台审核;
品牌投诉;
涉嫌赃物流通或高风险商品;
新品上架审核需验证来源(特别是某些类目如3C、美妆、玩具等)。
官方接受的“采购凭证”通常包括:
采购发票 | ||
采购订单+ 付款凭证 | ||
合同协议 + 出货单 | ||
1688订单截图 + 物流单据 | ||
淘X/拼X订单截图 |
二、没有发票怎么办?
如果你的采购方无法提供正式发票,也不是注册企业(比如个人商家),那你需要尽量准备以下材料组合,以“可信链条”逻辑来尝试自证清白:
推荐组合举例:
采购订单截图(含商品、金额、时间);
支付凭证截图(如支付宝转账页,银行流水);
物流记录或快递单截图(能对应上订单);
供货方信息截图(公司名/个体名+联系方式,尽量在采购平台显示完整);
商品实拍图+入仓包装图(含条码、数量、标签等);
品牌授权书(如适用)。
总的来说,亚马逊更关注的是,你能否合理说明你的货是正当来源,并非“一定要开发票”,但你提供的信息必须足够真实、闭环、可追溯。
三、合规采购资料怎么整理?
目前看来发票不是唯一标准,但是最强有力的证据。

如果没有发票,务必收集其他真实、完整、闭环的采购证明材料(订单+支付+物流),来构建可信供应链路径。
亚马逊这次直接将赃物问题独立成政策模块,说明平台已经不再满足于“后台封号”或“抽查文件”,而是要将卖家放进一个更清晰的合规框架之中——清晰到如果你提供不了合法采购路径,那就自动视为有风险商品,无需解释,直接处罚。
这不是提醒,这是“分界线”。
而这条线,将进一步加剧平台卖家的分化:
守规者越发安全,越发可持续;投机者寸步难行,哪怕你爆过单,利润再高,也可能一夜归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