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卖家Listing频遭下架,勒索危机四伏.....

近期,亚马逊平台上频繁出现商标被恶意抢注的现象,众多卖家深受其害。他们反映,自己的商标被不法分子故意抢先注册,随后便遭受了一系列恶意的投诉及高额勒索,最终往往被迫以极高的价格赎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商标。
近期发生了一起卖家品牌被抢注后遭受全面侵权投诉的事件,直接导致店铺所有链接被下架。尤为恶劣的是,抢注者非但没有任何悔意,反而堂而皇之地留下联系方式,向受害卖家开出高达10万美元的天价,企图直接买断其商标。
同时该卖家尝试申诉恢复链接,但未能成功!
截图来自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
综合卖家们的反馈,商标与域名领域的恶意抢注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典型情况:
1.类别覆盖不全导致的侵权风险:卖家A在注册商标时仅覆盖了第28类,随后却扩展至第16类产品销售。不幸的是,卖家B抢注了第16类商标,并以此为由对卖家A发起品牌侵权投诉。
2.地域性商标差异引发的冲突:卖家A在美国成功注册了商标,并尝试将产品链接同步至欧洲站。然而,卖家B在英国抢先注册了同名商标,随即对卖家A提出侵权指控。
3.欧盟商标与国别商标间的冲突:卖家A拥有欧盟商标,在欧洲(包括英国)正常销售其产品。但卖家B单独在英国注册了同名商标,并以此为依据投诉卖家A在欧洲市场的销售行为构成侵权。
4.外观专利争议中的恶意投诉:卖家A销售的是具有独特设计的私模产品,并已获得相关外观专利保护。然而,卖家B利用其他看似相似但实则不同的外观专利,对卖家A发起侵权投诉,导致亚马逊平台删除了卖家A的产品链接。
5.域名抢注与版权侵权结合的新策略:卖家A已建立品牌,但卖家B却抢先注册了与A品牌同名的.com域名,并在独立站上发布与A在亚马逊平台上相同的产品链接。随后,卖家B利用这一域名优势,通过亚马逊的版权投诉机制,对卖家A发起攻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商标抢注产业链,其中不乏专业的TRO(Trademark Rights Owner,商标权所有人)团队,他们专门瞄准亚马逊平台上的卖家,实施商标抢注并借此进行索赔。例如,有卖家在欧洲市场的商标被抢注后,店铺内所有产品列表均被下架,尽管通过法律途径提出了商标无效申请,但过程漫长且给卖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截图来自知无不言跨境电商社区
随着下半年销售旺季的日益临近,针对亚马逊平台上可能出现的商标恶意抢注问题,卖家需采取一系列迅速而有效的策略,旨在保卫自身权益,并最小化潜在的经济损失:
首先,卖家应保持冷静,迅速搜集关键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商标注册证书、使用历史记录、销售数据、顾客反馈等,以充分证明自身作为商标合法持有者的身份。同时,对抢注方的信息进行详尽调查,了解其注册动态,为后续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在确认抢注事实后,卖家可尝试与抢注方进行协商,探讨商标转让的可能性。然而,在此过程中务必保持警惕,避免落入敲诈陷阱。任何协议都应以书面形式记录,确保双方权益得到明确界定,同时警惕私下解决的潜在风险。
向亚马逊平台提交详尽的申诉材料,是迅速恢复受损权益的重要途径。卖家应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侵权投诉渠道,提交充分的证据以支持其主张。对于尚处于公示期或未获得法律效力的抢注商标,卖家可通过平台工具进行前台举报,争取快速恢复被下架的listing或店铺。
若协商与平台申诉均未能解决问题,卖家应果断采取法律行动。根据抢注商标的注册状态,选择提起异议、无效宣告或诉讼等法律途径。在此过程中,充分准备证据、明确损失计算、聘请专业律师团队至关重要,以确保法律程序的有效推进和最终胜诉。
为从根本上降低商标被抢注的风险,卖家需加强商标保护意识,采取预防性措施。这包括在商品上市前完成商标注册、实施防御性注册策略以扩大保护范围、以及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等。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商标保护体系,卖家可更好地抵御潜在的抢注风险,确保品牌价值的持续增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亚马逊,商标与域名抢注的恶意行为屡见不鲜,对卖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卖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采取措施来检测和规避这些潜在的风险。
尤其是在旺季即将来临,卖家们更需要注意通过及时监控市场动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因为listing下架,而影响了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