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共建——青少年保护政策倒逼品牌营销进化论

品牌方应成为青少年数字体验中的积极贡献者。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青少年作为活跃的用户群体,更是各大品牌竞相争取的对象。然而,随着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日益频繁,其安全和隐私问题也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Instagram 在香港、台湾和亚太地区推出了面向 16 岁以下用户的“青少年账户”,该功能限制了谁可以联系青少年用户以及他们能看到的内容。
“青少年账户” 的功能与限制
Instagram 的 “青少年账户” 为 16 岁以下的用户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上网环境。这些青少年账户被默认设置为私密账户,只有经过家长同意的人才能关注青少年用户,从而限制了陌生人的接触。此外,平台还实施了严格的消息控制,防止青少年收到不良或骚扰信息。敏感内容过滤功能则会自动屏蔽涉及打架、整形手术推广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确保他们在 Explore 和 Reel 等板块中接触到的都是适宜的素材。例如,一些展示暴力行为或者过度美化整形效果的内容将不会出现在青少年的推荐列表中,这有助于减少他们接触到可能引发心理不适或错误价值观的内容。此外,Meta 将删除违反这些规定的内容,16 岁以下的青少年需要父母的许可才能更改这些设置。
Meta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知道家长担心孩子可能会看到成熟或不适当的内容,因此我们对青少年在我们应用中看到的内容有更严格的规定。”
品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据业内人士透露,Instagram 推出的青少年账户功能标志着品牌与年轻受众互动方式的又一次转变,品牌需要重新思考其推广策略。
随着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成为焦点,品牌显然不能再依赖过去那种广泛的、由算法驱动的传播方式,因为平台的限制使得这种传统的营销手段效果大打折扣。比如,过去那些通过大量标签和热门话题获得流量的广告,现在可能因为不符合青少年账户的内容规则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曝光度。基于此,品牌方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从而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基于信任的关系。

品牌适应策略
1. 深入了解青少年发展需求
为了在吸引年轻受众的同时应对父母的担忧,品牌必须超越一刀切的营销策略,深入了解青少年行为和偏好的复杂性。R3(MediaSense 旗下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顾问 Shufen Goh 表示,青春期是人们探索和确立自我身份的关键时期,朋友关系和社会期望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理解青春期这个独特的成长阶段,有助于品牌制定出更契合青少年社交媒体生态及日常生活的营销策略。
2. 注重内容质量和心理健康影响
品牌在营销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推广,更要考虑所传播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尊心和整体发展的潜在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引发焦虑、自卑或不切实际期望的内容,转而创作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和鼓励性的素材。例如,美妆品牌在宣传产品时,不应过度强调 “完美无瑕” 的皮肤效果,而是可以通过展示不同肤质、不同种族的模特使用产品后的自然美丽,传递一种包容和自信的美学观念。同时,可以制作一些关于护肤 tips、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的视频或图文,为青少年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美容观念和生活态度。
3. 诚信和透明度是关键
在数据隐私和内容风险日益受到家长关注的背景下,品牌必须突出其道德实践,明确展示数据使用政策,并避免使用具有剥削性质的算法。通过开展既具娱乐性又富教育性的活动,如关于数字健康和科学使用社交媒体的宣传,以及与数字素养倡导者合作,品牌能够建立起与家长之间的信任。这种方式既能安抚父母,又能以安全且有意义的方式吸引年轻受众。
4. 开展线下活动
结合 “社交再野化” 趋势,品牌可以组织线下活动,如快闪店、与实体地点相关的 AR 滤镜体验、线下互动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对沉浸式体验的渴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对孩子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担忧。
“社交再野化”趋势指的是在数字化社交环境中,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真实、面对面互动的需求增加,以及对过度依赖屏幕和虚拟社交的反思。这一趋势反映了人们渴望回归更自然、更直接的社交方式,减少对数字设备的依赖,同时寻求更有深度和质量的社交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