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7万家储能企业出海实况: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储能出海,没有看起来那么美。

波兰新能源展现场(来源:全球储能观察)



但在实际操作之中,这些中小企业们无心也无力为客户提供一套完美符合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的储能解决方案。
从售前的胡乱报价、售中的解决方案套模板、到售后的互相推诿甩锅,在没有品牌保障的情况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很多老板的想法都是,我先拿到订单,业绩达到一定的量,再把产品、售后的人员配齐,但实际上很难讲。甚至有企业在招标时承诺得很好,签合同时又反悔,以为可以套用国内‘以合同为准’的那套逻辑。”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储能的圈子并不大。这也就导致了在国内市场,同行问一圈基本几斤几两都能摸清楚。但海外却是一个存在真实的储能需求和巨大信息差的市场,这也就给了更多企业浑水摸鱼的空间。
肖红向我们展示她和一个国内厂商的聊天记录,一个 1MWh 的储能项目她向对方询单,对方给到的报价是2.6元/Wh,几乎要媲美特斯拉的价格,而系统选用的电芯和 PCS 却都是三线厂商的。问到为何报价这么贵,对方称因为我们就是对标一线品牌的,没有理由。
“做这一行,每天遇到的匪夷所思的事情太多了。”
中国人只坑中国人,这个定理在储能出海领域也没能逃开。
一位刚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称,自己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终于拿到了一家做出海的储能企业的 offer,以为终于进了高科技新能源行业,结果发现公司只是在做往零部件上套集装箱的活儿。
而储能麻烦就麻烦在,它确实不是一个简单套个集装箱、拧好螺丝的活儿。所以这种粗放式的出海策略正在一步步暴雷。
拿订单时什么都敢承诺,售后时完全找不到人。这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大家甩锅的姿势都已经非常熟练了。”
肖红称,自己的一个海外客户曾经被气到拿聊天记录找她评理。海外客户在发现测试数据不符后找到厂商反馈,而对面的国内厂商居然回复称:是不是你的测试方法不对?我之前的客户都没问题就你有问题。
一套储能系统从各种零部件的构成,到整个安装、运行的流程都复杂而又庞大。也就导致储能售后很有可能变成一场无限循环的甩锅游戏。而这个问题在人员配置不足的海外更被无限放大。
一位网友晒出了他遭遇的新能源售后纠纷
但,最终这口锅会被甩到谁头上呢?
整个中国储能行业。
“做销售,其实国内外都一样,最终还是做人。能不能和客户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是关键,这还是一个长期修炼的结果。”
肖红最后用大白话总结:大家都不是傻子,坑了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
结语
2025年开年到现在仅仅两个月,储能出海的重量级订单就纷纷落地官宣。在这场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储能行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而超过7万家出海的储能企业,也正在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从出海链条来看,除了传统电池之外,储能系统、PCS、BMS、 EMS 甚至消防等加入出海大潮,形成中国储能全产业链出海之态。
曾毓群就曾在发言中说:电池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
要知道在90年代末,中国摩托车曾经横扫东南亚市场,占据了高达80%的市场份额,把日本摩托车打得屁滚尿流。然而短短数年,中国摩托车的市占率崩盘至1%。但很快市场上一哄而入的中国企业陷入自杀式的价格竞争,降价采用更廉价的材料与零件,产品质量搞崩了,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有调查显示,中国摩托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2年左右,日系摩托车虽然贵点,但往往能用10年以上。更可怕的是一些中国摩托车企业干脆一走了之,完全放弃了售后服务。
最终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留下了低价也低质的恶劣印象,彻底失去市场。
如今,同样的故事正在储能上演。
出海绝不仅仅只是卖货,而是要基于自己的资源禀赋构造一套品牌与产品策略的综合打法。
海外市场,是亟待挖掘的金库,也是一场需要重金投入的豪赌。每一家出海企业的 title 前,其实都写上了“中国制造”的名字。






















“储能出海,没有看起来那么美。

波兰新能源展现场(来源:全球储能观察)



但在实际操作之中,这些中小企业们无心也无力为客户提供一套完美符合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的储能解决方案。
从售前的胡乱报价、售中的解决方案套模板、到售后的互相推诿甩锅,在没有品牌保障的情况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很多老板的想法都是,我先拿到订单,业绩达到一定的量,再把产品、售后的人员配齐,但实际上很难讲。甚至有企业在招标时承诺得很好,签合同时又反悔,以为可以套用国内‘以合同为准’的那套逻辑。”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储能的圈子并不大。这也就导致了在国内市场,同行问一圈基本几斤几两都能摸清楚。但海外却是一个存在真实的储能需求和巨大信息差的市场,这也就给了更多企业浑水摸鱼的空间。
肖红向我们展示她和一个国内厂商的聊天记录,一个 1MWh 的储能项目她向对方询单,对方给到的报价是2.6元/Wh,几乎要媲美特斯拉的价格,而系统选用的电芯和 PCS 却都是三线厂商的。问到为何报价这么贵,对方称因为我们就是对标一线品牌的,没有理由。
“做这一行,每天遇到的匪夷所思的事情太多了。”
中国人只坑中国人,这个定理在储能出海领域也没能逃开。
一位刚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称,自己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终于拿到了一家做出海的储能企业的 offer,以为终于进了高科技新能源行业,结果发现公司只是在做往零部件上套集装箱的活儿。
而储能麻烦就麻烦在,它确实不是一个简单套个集装箱、拧好螺丝的活儿。所以这种粗放式的出海策略正在一步步暴雷。
拿订单时什么都敢承诺,售后时完全找不到人。这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大家甩锅的姿势都已经非常熟练了。”
肖红称,自己的一个海外客户曾经被气到拿聊天记录找她评理。海外客户在发现测试数据不符后找到厂商反馈,而对面的国内厂商居然回复称:是不是你的测试方法不对?我之前的客户都没问题就你有问题。
一套储能系统从各种零部件的构成,到整个安装、运行的流程都复杂而又庞大。也就导致储能售后很有可能变成一场无限循环的甩锅游戏。而这个问题在人员配置不足的海外更被无限放大。
一位网友晒出了他遭遇的新能源售后纠纷
但,最终这口锅会被甩到谁头上呢?
整个中国储能行业。
“做销售,其实国内外都一样,最终还是做人。能不能和客户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是关键,这还是一个长期修炼的结果。”
肖红最后用大白话总结:大家都不是傻子,坑了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
结语
2025年开年到现在仅仅两个月,储能出海的重量级订单就纷纷落地官宣。在这场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储能行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而超过7万家出海的储能企业,也正在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从出海链条来看,除了传统电池之外,储能系统、PCS、BMS、 EMS 甚至消防等加入出海大潮,形成中国储能全产业链出海之态。
曾毓群就曾在发言中说:电池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
要知道在90年代末,中国摩托车曾经横扫东南亚市场,占据了高达80%的市场份额,把日本摩托车打得屁滚尿流。然而短短数年,中国摩托车的市占率崩盘至1%。但很快市场上一哄而入的中国企业陷入自杀式的价格竞争,降价采用更廉价的材料与零件,产品质量搞崩了,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有调查显示,中国摩托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2年左右,日系摩托车虽然贵点,但往往能用10年以上。更可怕的是一些中国摩托车企业干脆一走了之,完全放弃了售后服务。
最终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留下了低价也低质的恶劣印象,彻底失去市场。
如今,同样的故事正在储能上演。
出海绝不仅仅只是卖货,而是要基于自己的资源禀赋构造一套品牌与产品策略的综合打法。
海外市场,是亟待挖掘的金库,也是一场需要重金投入的豪赌。每一家出海企业的 title 前,其实都写上了“中国制造”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