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破11亿件!亚马逊流量正向这一“标签”倾斜

Prime Day 将至,跨境卖家的战鼓已然擂响。选品上新、广告排布、库存调度……每一个环节都在向效率要空间,向节奏要爆发力。
但竞争持续升温的当下,传统打法正逐步失效。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愈发复杂,资源倾斜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可持续商品,正被赋予越来越高的权重。
而平台的最新动作,已然将这种倾斜,从潜在导向推到了明面上
AMZ123获悉,亚马逊全球开店近日宣布,SPN 服务商网络已重磅上线“CPF 气候友好承诺认证”服务专栏,集中展示 Climate Pledge Friendly(即“绿标”)认证资源。
通过该专栏,卖家可一站式对接认证服务,从碳排放计算、资质申报到标签获取,全流程实现高效处理。
目前,该专栏已覆盖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全球 14 大站点,适用于超 100 万种商品,并整合了50 多项主流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在覆盖范围与服务深度上实现显著拓展。
AMZ123认为,在全球消费趋势持续向“可持续”倾斜的当下,亚马逊的这一动作不仅回应了市场预期,更表明其正通过服务体系建设,主动引导卖家向合规、绿色方向加速靠拢。
更为关键的是: 绿标认证也正在从“加分项”,转变为平台默认的竞争门槛。
一方面,欧美主要市场绿色监管持续加严,碳足迹、可回收材料、节能标准等要求,正逐步纳入商品进入门槛。因而于平台而言,需通过引导认证、设定展示规则等方式,帮助卖家主动适配政策变化,降低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消费者端的偏好也在悄然转变。麦肯锡数据显示,73%的美国Z世代优先选择带环保标签的商品,68%的消费者表示“气候友好”标识直接影响购买决策;欧盟市场67%的消费者则愿为可持续产品支付溢价。可见,“环保”“可持续”等标签不再只是附加选项,尤其在美妆个护、母婴、家居等品类中,已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重要因素。
此外,亚马逊也在持续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其官方数据,截至目前,亚马逊已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 80%,上线超过 140 万个绿标商品,年销售量突破 11.6 亿件。
在这一战略基底之下,平台对绿标商品的流量倾斜与资源配置,已不再是短期行为,而是平台长期治理逻辑的一部分。
随着亚马逊平台持续强化对“气候友好”商品的流量倾斜,绿标认证正在从加分项转化为跨境卖家的必修课。从流量竞争、广告投放到品牌构建,绿标的缺失,已成为越来越多卖家难以回避的核心痛点。
流量被重构:Similar Item 广告位“悄然失守”
Similar Item(相似商品)是亚马逊极具价值的自然推荐位,位于商品详情页的“Compare with similar items”板块,可将产品精准投射到高意向买家眼前。原本这一入口多依赖广告竞价,但平台已对绿标商品开放“Consider Similar Item”机制,免费获得展示机会。
据绿舟调研,在 Computer Trackballs、Bed Pillows 等重点类目中,绿标商品已占据 Similar Item 广告位超五成份额。甚至部分类目中,绿标 ASIN 占比不到 1%,却占据了 60% 的相似推荐席位。
因而这对于未持标商品来说:自然曝光机会减少、流量竞争力下降,同时还需投入更多广告成本才能与持标商品抗衡。
广告投入失衡:预算高烧,转化却下滑
不少卖家试图通过加大广告投放应对流量流失,结果却发现:预算越烧,回报越虚。
此前绿舟此前在多个高竞争类目中观察到:非绿标商品的 CPC 持续上涨,但转化率未见提升,部分甚至持续走低,导致广告 ROI 明显下降。与之相对,绿标商品则因平台天然加权,在搜索结果、活动页面等关键位置占据优势,转化效率更高、获客成本更优。
此外亚马逊官方数据显示:参与 Climate Pledge Friendly(绿标)计划的商品,平均销售额提升 12.5%,出货量提升 4.4%。可见绿标正成为跨境卖家提升转化效率的“流量提效器”。
品牌升级卡位:认证即是门槛
当前,跨境卖家在品牌建设中普遍面临瓶颈。一方面缺乏权威背书,影响转化与复购;另一方面陷入同质化竞争,难以突破低价内卷。
同时,亚马逊对品牌型卖家的流量倾斜也在加码,入场门槛水涨船高。而绿标,正在成为卖家破局的“品牌身份凭证”。
多个实操案例也已验证其效果:某户外品牌完成绿标认证后,小类排名从100+跃升至前10,月销量翻倍;某蓝牙音箱品牌则借助绿标打破广告限流困境,两月内销量激增4倍;更有头部卖家通过“多 ASIN 一组认证”的方式,在成本控制下实现流量共享,整体 ROI 明显提升。
可以说,绿标已不再只是可有可无的标签,而是一张进入下一阶段增长轨道的门票。对于希望实现品牌长期发展的卖家而言,早一步完成布局,就早一步进入平台主流阵营。
当绿标逐步成为平台的“入场门槛”。认证时机与推进效率,直接决定卖家能否赶上大促节奏、获得资源扶持。
当前,认证申请正密集增长。若准备不充分,极易因资质未到位错失节奏,后期补做还需同步调整库存与广告策略,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选择经验成熟、平台理解力强的服务商,已成为决定绿标成败的关键一环。
作为亚马逊官方 SPN 认证服务商,绿舟长期深耕跨境碳合规领域,已服务超过 70% 的 Top100 跨境企业,合作客户包括安克、大疆、绿联、元鼎智能、影石等多个头部品牌,覆盖 3C、储能、家清、个护、母婴、宠物等重点赛道。
凭借对平台政策的深度理解与丰富实践经验,绿舟提供:
认证路径定制:针对不同类目、站点及目标市场,匹配最适配的可持续发展认证方案;
全流程推进:涵盖碳排放数据计算、认证材料准备、平台资质申报、绿标上线等关键环节,由专属项目经理全程跟进;
平台合规跟踪:持续同步亚马逊平台对 CPF 政策的最新变动,第一时间帮助卖家校准材料逻辑与申报策略,降低试错风险。
目前,绿舟气候友好认证已正式上线验厂类认证服务,涵盖 CP、GRS、RCS、FSC、OEKO 等主流认证路径,支持定制方案对比,助力卖家选出性价比最优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绿舟成为亚马逊SPN首批 CPF 服务商,6月26日至6月30日,绿舟限时推出可持续认证专属优惠,覆盖四大主流认证类型,最高立省达7180元,全年底价、买贵必赔,适用于多类目跨境商品,优惠力度空前。
绿舟郑重承诺:认证失败 100% 全额退款,0 隐性收费,1V1 售后服务保障一年,并始终坚持向行业虚假宣传与违规操作Say No,致力于成为跨境卖家长期可信赖的碳合规合作伙伴。
绿标不再是产品页的“加分项”,而是平台资源配置逻辑中的“基础项”。政策窗口已然打开,谁先完成布局,谁就能抢先进入主流流量场。此时不动手,就是为节奏落后埋单。
而选择经验丰富、体系成熟的服务伙伴,也将决定卖家能否真正吃到这轮“绿色红利”。






















Prime Day 将至,跨境卖家的战鼓已然擂响。选品上新、广告排布、库存调度……每一个环节都在向效率要空间,向节奏要爆发力。
但竞争持续升温的当下,传统打法正逐步失效。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愈发复杂,资源倾斜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可持续商品,正被赋予越来越高的权重。
而平台的最新动作,已然将这种倾斜,从潜在导向推到了明面上
AMZ123获悉,亚马逊全球开店近日宣布,SPN 服务商网络已重磅上线“CPF 气候友好承诺认证”服务专栏,集中展示 Climate Pledge Friendly(即“绿标”)认证资源。
通过该专栏,卖家可一站式对接认证服务,从碳排放计算、资质申报到标签获取,全流程实现高效处理。
目前,该专栏已覆盖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全球 14 大站点,适用于超 100 万种商品,并整合了50 多项主流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在覆盖范围与服务深度上实现显著拓展。
AMZ123认为,在全球消费趋势持续向“可持续”倾斜的当下,亚马逊的这一动作不仅回应了市场预期,更表明其正通过服务体系建设,主动引导卖家向合规、绿色方向加速靠拢。
更为关键的是: 绿标认证也正在从“加分项”,转变为平台默认的竞争门槛。
一方面,欧美主要市场绿色监管持续加严,碳足迹、可回收材料、节能标准等要求,正逐步纳入商品进入门槛。因而于平台而言,需通过引导认证、设定展示规则等方式,帮助卖家主动适配政策变化,降低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消费者端的偏好也在悄然转变。麦肯锡数据显示,73%的美国Z世代优先选择带环保标签的商品,68%的消费者表示“气候友好”标识直接影响购买决策;欧盟市场67%的消费者则愿为可持续产品支付溢价。可见,“环保”“可持续”等标签不再只是附加选项,尤其在美妆个护、母婴、家居等品类中,已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重要因素。
此外,亚马逊也在持续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其官方数据,截至目前,亚马逊已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 80%,上线超过 140 万个绿标商品,年销售量突破 11.6 亿件。
在这一战略基底之下,平台对绿标商品的流量倾斜与资源配置,已不再是短期行为,而是平台长期治理逻辑的一部分。
随着亚马逊平台持续强化对“气候友好”商品的流量倾斜,绿标认证正在从加分项转化为跨境卖家的必修课。从流量竞争、广告投放到品牌构建,绿标的缺失,已成为越来越多卖家难以回避的核心痛点。
流量被重构:Similar Item 广告位“悄然失守”
Similar Item(相似商品)是亚马逊极具价值的自然推荐位,位于商品详情页的“Compare with similar items”板块,可将产品精准投射到高意向买家眼前。原本这一入口多依赖广告竞价,但平台已对绿标商品开放“Consider Similar Item”机制,免费获得展示机会。
据绿舟调研,在 Computer Trackballs、Bed Pillows 等重点类目中,绿标商品已占据 Similar Item 广告位超五成份额。甚至部分类目中,绿标 ASIN 占比不到 1%,却占据了 60% 的相似推荐席位。
因而这对于未持标商品来说:自然曝光机会减少、流量竞争力下降,同时还需投入更多广告成本才能与持标商品抗衡。
广告投入失衡:预算高烧,转化却下滑
不少卖家试图通过加大广告投放应对流量流失,结果却发现:预算越烧,回报越虚。
此前绿舟此前在多个高竞争类目中观察到:非绿标商品的 CPC 持续上涨,但转化率未见提升,部分甚至持续走低,导致广告 ROI 明显下降。与之相对,绿标商品则因平台天然加权,在搜索结果、活动页面等关键位置占据优势,转化效率更高、获客成本更优。
此外亚马逊官方数据显示:参与 Climate Pledge Friendly(绿标)计划的商品,平均销售额提升 12.5%,出货量提升 4.4%。可见绿标正成为跨境卖家提升转化效率的“流量提效器”。
品牌升级卡位:认证即是门槛
当前,跨境卖家在品牌建设中普遍面临瓶颈。一方面缺乏权威背书,影响转化与复购;另一方面陷入同质化竞争,难以突破低价内卷。
同时,亚马逊对品牌型卖家的流量倾斜也在加码,入场门槛水涨船高。而绿标,正在成为卖家破局的“品牌身份凭证”。
多个实操案例也已验证其效果:某户外品牌完成绿标认证后,小类排名从100+跃升至前10,月销量翻倍;某蓝牙音箱品牌则借助绿标打破广告限流困境,两月内销量激增4倍;更有头部卖家通过“多 ASIN 一组认证”的方式,在成本控制下实现流量共享,整体 ROI 明显提升。
可以说,绿标已不再只是可有可无的标签,而是一张进入下一阶段增长轨道的门票。对于希望实现品牌长期发展的卖家而言,早一步完成布局,就早一步进入平台主流阵营。
当绿标逐步成为平台的“入场门槛”。认证时机与推进效率,直接决定卖家能否赶上大促节奏、获得资源扶持。
当前,认证申请正密集增长。若准备不充分,极易因资质未到位错失节奏,后期补做还需同步调整库存与广告策略,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选择经验成熟、平台理解力强的服务商,已成为决定绿标成败的关键一环。
作为亚马逊官方 SPN 认证服务商,绿舟长期深耕跨境碳合规领域,已服务超过 70% 的 Top100 跨境企业,合作客户包括安克、大疆、绿联、元鼎智能、影石等多个头部品牌,覆盖 3C、储能、家清、个护、母婴、宠物等重点赛道。
凭借对平台政策的深度理解与丰富实践经验,绿舟提供:
认证路径定制:针对不同类目、站点及目标市场,匹配最适配的可持续发展认证方案;
全流程推进:涵盖碳排放数据计算、认证材料准备、平台资质申报、绿标上线等关键环节,由专属项目经理全程跟进;
平台合规跟踪:持续同步亚马逊平台对 CPF 政策的最新变动,第一时间帮助卖家校准材料逻辑与申报策略,降低试错风险。
目前,绿舟气候友好认证已正式上线验厂类认证服务,涵盖 CP、GRS、RCS、FSC、OEKO 等主流认证路径,支持定制方案对比,助力卖家选出性价比最优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绿舟成为亚马逊SPN首批 CPF 服务商,6月26日至6月30日,绿舟限时推出可持续认证专属优惠,覆盖四大主流认证类型,最高立省达7180元,全年底价、买贵必赔,适用于多类目跨境商品,优惠力度空前。
绿舟郑重承诺:认证失败 100% 全额退款,0 隐性收费,1V1 售后服务保障一年,并始终坚持向行业虚假宣传与违规操作Say No,致力于成为跨境卖家长期可信赖的碳合规合作伙伴。
绿标不再是产品页的“加分项”,而是平台资源配置逻辑中的“基础项”。政策窗口已然打开,谁先完成布局,谁就能抢先进入主流流量场。此时不动手,就是为节奏落后埋单。
而选择经验丰富、体系成熟的服务伙伴,也将决定卖家能否真正吃到这轮“绿色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