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卡风波:售后服务不等同于催评,用对就是赚!

文 / 资讯小翼
图 / 网络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不代表翼果观点,本篇文章最终解释权归翼果所有。

前段时间,整个行业被「大卖接连封号风波」闹得人心惶惶。
上一秒订单破万,下一秒一刀砍断。
大家都很担心这股「封」波吹到自己头上。
大卖接连封号
大卖们为啥最近封得这么厉害?一切都要从6月13日说起:
“6月1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点名某大卖旗下的某R品牌利用“礼品卡索评”。
随后,该大卖的几个账号和品牌均被亚马逊官方封杀。“
自华尔街报道后,亚马逊变开始了后面一系列封号操作,大卖们首当其冲。
其中,封号原因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礼品卡操纵评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售后卡催评」。
早在4月底,已经有某卖家因「礼品卡操纵评论」而被封号,但不少卖家并没有引以为戒,仍旧保持侥幸的心理继续违规操作,以至于后面引火烧身。
亚马逊「双标」操作
众多大卖不幸陨落,甚至不少中小卖家也被卷入其中。
针对华尔街报道的「礼品卡操纵评论」事件,亚马逊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对外声明「严惩虚假测评行径」的同时,也开始开始大范围查封礼品卡违规操作。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亚马逊官方自营产品的界面竟然公然捆绑礼品卡(该产品为亚马逊旗下自营Sony蓝牙耳机)。
说实话,亚马逊这波「双标」操作不少卖家表示有被秀到。
甚至一部分因为礼品卡问题被强制封号的卖家愤懑不已,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不补偿评论的售后卡是可以的
其实针对上面这一现象,我们也有去进行分析,发现亚马逊官方的「公然捆绑礼品卡」行为并未特意引导客户好评。
不过,在最近一篇海外报告中,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翻译过来就是:
不补偿评论的插入卡(“售后卡”)是可以的
让我们也清楚一点 - 鼓励评论的插入卡与补偿评论的插入卡非常不同。
鼓励评论完全没问题。亚马逊在他们自己的产品中这样做,如果你也这样做也没关系。
亚马逊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评论插入,但他们不提供评论补偿。
如果您使用评论插入,则在请求评论时,您应该基本上遵循亚马逊的内部消息传递政策,即不要要求 5 星评论,不要使用 if/then”消息(例如,“如果您高兴,给我们一个 5 星评价,如果您不高兴,请联系我们”)。
售后卡还能用吗?
这也是最近很多卖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售后卡能用么?怎么用?怎样才是亚马逊认可的合规操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一方面能帮助客户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消除潜在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也为卖家获得宝贵的反馈,有利于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设计和完善。
所以官方也不会在售后卡方面大做文章,他们斩杀的,只是一些通过售后卡操纵评论的具有违规操作的店铺。
售后卡怎样操作才是合规的(亚马逊认可)?
来源:Ecomcrew 网站
上面这段翻译过来:
假设您只是想获取他们的联系信息而不是征求他们的付费评论,那么从 FTC 的角度和亚马逊的角度来看,保修卡没有任何问题,在我看来,您不会遇到任何问题审查。是的,亚马逊可能不喜欢你“窃取”他们的 客户,但亚马逊可能永远不会对此做任何事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已经在品牌中根深蒂固,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的。
也就是说,只要卖家做的售后卡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偿评论,那么亚马逊官方也不会过多干涉。
毕竟客户的售后维护,也是需要登录卖家提供的网站,并填写相关信息以便后续及时接收消息。与此同时,卖家也能从中获取客户的联系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合规的,懂我的意思吗铁子们?
私域流量yyds(永远滴神)!
通过售后卡可以获取客户联系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累私域流量,在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子里,你想干啥谁能管得住你吗?
拜托,看看国内某发烧手机,人家一发布新品首先就在自己社群等私域流量池宣传试用,并挑选一些口碑不错的用户将他们的真实使用体验作为品牌对外宣传形象,多么高明。
再说个大家熟知的Anker,也是玩私域流量的大神,人家屹立数十载不倒,其他卖家通过那些非正规手段获取的短时间的数据与排名上升,还比不上人家几个优质的私域流量池。
私域流量,说白了都是实实在在的自有流量和用户,有了自己的用户,你还愁产品卖不好吗?
如何玩转私域流量(为己所用)?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通过身边朋友提过「翼果」二字,在整个行业里,翼果是最早做跨境电商私域流量的专家。
一直以来,翼果一直秉承初心、低调行事,不把多余精力花费在宣传营销上,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私域流量营销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只为给卖家带来绝佳的服务体验与盈利价值。
翼果「TouchMessenger」这款产品,是一款能解决亚马逊卖家当下产品推广难题的神器。产品排名上不去、销量低、推广难,其实只是方法不对。
通过翼果的这个软件,前期流量获取与后期售后营销,一步到位,还能积累沉淀私域流量池,何乐而不为?
获取方式
扫码回复【TM】
即可快速领取





















文 / 资讯小翼
图 / 网络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不代表翼果观点,本篇文章最终解释权归翼果所有。

前段时间,整个行业被「大卖接连封号风波」闹得人心惶惶。
上一秒订单破万,下一秒一刀砍断。
大家都很担心这股「封」波吹到自己头上。
大卖接连封号
大卖们为啥最近封得这么厉害?一切都要从6月13日说起:
“6月1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点名某大卖旗下的某R品牌利用“礼品卡索评”。
随后,该大卖的几个账号和品牌均被亚马逊官方封杀。“
自华尔街报道后,亚马逊变开始了后面一系列封号操作,大卖们首当其冲。
其中,封号原因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礼品卡操纵评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售后卡催评」。
早在4月底,已经有某卖家因「礼品卡操纵评论」而被封号,但不少卖家并没有引以为戒,仍旧保持侥幸的心理继续违规操作,以至于后面引火烧身。
亚马逊「双标」操作
众多大卖不幸陨落,甚至不少中小卖家也被卷入其中。
针对华尔街报道的「礼品卡操纵评论」事件,亚马逊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对外声明「严惩虚假测评行径」的同时,也开始开始大范围查封礼品卡违规操作。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亚马逊官方自营产品的界面竟然公然捆绑礼品卡(该产品为亚马逊旗下自营Sony蓝牙耳机)。
说实话,亚马逊这波「双标」操作不少卖家表示有被秀到。
甚至一部分因为礼品卡问题被强制封号的卖家愤懑不已,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不补偿评论的售后卡是可以的
其实针对上面这一现象,我们也有去进行分析,发现亚马逊官方的「公然捆绑礼品卡」行为并未特意引导客户好评。
不过,在最近一篇海外报告中,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翻译过来就是:
不补偿评论的插入卡(“售后卡”)是可以的
让我们也清楚一点 - 鼓励评论的插入卡与补偿评论的插入卡非常不同。
鼓励评论完全没问题。亚马逊在他们自己的产品中这样做,如果你也这样做也没关系。
亚马逊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评论插入,但他们不提供评论补偿。
如果您使用评论插入,则在请求评论时,您应该基本上遵循亚马逊的内部消息传递政策,即不要要求 5 星评论,不要使用 if/then”消息(例如,“如果您高兴,给我们一个 5 星评价,如果您不高兴,请联系我们”)。
售后卡还能用吗?
这也是最近很多卖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售后卡能用么?怎么用?怎样才是亚马逊认可的合规操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一方面能帮助客户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消除潜在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也为卖家获得宝贵的反馈,有利于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设计和完善。
所以官方也不会在售后卡方面大做文章,他们斩杀的,只是一些通过售后卡操纵评论的具有违规操作的店铺。
售后卡怎样操作才是合规的(亚马逊认可)?
来源:Ecomcrew 网站
上面这段翻译过来:
假设您只是想获取他们的联系信息而不是征求他们的付费评论,那么从 FTC 的角度和亚马逊的角度来看,保修卡没有任何问题,在我看来,您不会遇到任何问题审查。是的,亚马逊可能不喜欢你“窃取”他们的 客户,但亚马逊可能永远不会对此做任何事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已经在品牌中根深蒂固,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的。
也就是说,只要卖家做的售后卡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偿评论,那么亚马逊官方也不会过多干涉。
毕竟客户的售后维护,也是需要登录卖家提供的网站,并填写相关信息以便后续及时接收消息。与此同时,卖家也能从中获取客户的联系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合规的,懂我的意思吗铁子们?
私域流量yyds(永远滴神)!
通过售后卡可以获取客户联系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累私域流量,在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子里,你想干啥谁能管得住你吗?
拜托,看看国内某发烧手机,人家一发布新品首先就在自己社群等私域流量池宣传试用,并挑选一些口碑不错的用户将他们的真实使用体验作为品牌对外宣传形象,多么高明。
再说个大家熟知的Anker,也是玩私域流量的大神,人家屹立数十载不倒,其他卖家通过那些非正规手段获取的短时间的数据与排名上升,还比不上人家几个优质的私域流量池。
私域流量,说白了都是实实在在的自有流量和用户,有了自己的用户,你还愁产品卖不好吗?
如何玩转私域流量(为己所用)?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通过身边朋友提过「翼果」二字,在整个行业里,翼果是最早做跨境电商私域流量的专家。
一直以来,翼果一直秉承初心、低调行事,不把多余精力花费在宣传营销上,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私域流量营销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只为给卖家带来绝佳的服务体验与盈利价值。
翼果「TouchMessenger」这款产品,是一款能解决亚马逊卖家当下产品推广难题的神器。产品排名上不去、销量低、推广难,其实只是方法不对。
通过翼果的这个软件,前期流量获取与后期售后营销,一步到位,还能积累沉淀私域流量池,何乐而不为?
获取方式
扫码回复【TM】
即可快速领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