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入坑跨境电商指南(五)关于赚钱。

智能家居品牌如何快速捕捉热点,高效规划出海路径?
金钱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中立的东西了。
终于聊到了关于赚钱的话题了,其实每一个正在从事和想要从事跨境电商的小伙伴的目标无一不是为了赚钱,我当然也一样,但是,在我看来,很多人只是喜欢暴富的结果,并不关注赚钱或者说盈利的过程。
在入坑跨境电商指南的第一篇我聊了关于欲望的话题,事实上,很多人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赚钱能力,结果就是能力和欲望不够匹配,人的状态就一直非常糟糕,其实赚钱这件事儿,并不难,但它需要一个线头,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赚钱就像滚雪球一样,只会越滚越大,越滚越多。
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大家总是会执着于那些非关键要素,比如很多小伙伴都异常纠结于评价,纠结于排名,但是我们从来不这么思考问题。比如小伙伴经常会说我们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其实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更“长尾”的流量,而是可以赚钱的流量,并且是从现在开始就能够赚钱的流量。
新品推广阶段,我们的确跟先入局者存在不小的差距,评价没别人多,品牌没别人大,就连价格可能也没人家有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关注这些,我们的目的就是吸引那些对价格不敏感,对评论没有那么在意,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用户,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从来不追求“赚钱”的速度,而是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态度,要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相对健康的盈利生态,因此我们是接受慢慢成长的。举个例子:很多同行都说新产品头三个月不可能有利润,事实上,我们从开始出第一单的时候,就已经在计算利润了,相比流量规模,相比订单规模,我们其实关注的是每来一单,创造的利润能支撑我们往下走多久,因此,让我们投入巨大预算去搞评价,去搞促销,在我们的底层认知里是不可接受的。
假设我们同时投1000个投放词,同时投800个竞品的产品定位广告,我们并不追求每个投放词,每个竞品都可以给我们贡献流量和订单,当然也不追求所谓的大词头部位置能够抢到多少流量和订单,更关心的其实是在什么样的点击成本下,哪些词,哪些位置,可以给我们创造盈利的订单。
至于赚钱的速度,我们的确没有高举高打那种来的快,但是相对来说是最健康的,因为不需要在出单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填补过去的坑,事实上一个盈利生态一旦完成,后边的积累效应就会慢慢显化出来。
最近搞的那款产品,上架的当天就已经开始出单,上线到现在还不到20天,每天的订单和花费已经差不多持平了,我大概算了一下到目前为止出了380单左右,已经可以陆续实现盈利了,当然了,为了确保这款产品接下来一直盈利,我们向工厂追加了三批新的订单,用以确保后边销售过程中产品不断货,也为了接下来一旦有促销推荐的入口,我们可以迈向更大的流量和订单规模做准备,我们做促销的前提是申报的价格核算下来依旧有利可图,拿价格换订单规模这种事儿,我是坚决不干的。
对于每一款有利可图的产品,我们必须保证它的稳定性,确保它永不掉线,因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人其实是不赚钱甚至一直亏的,我们不能去做那种丢了西瓜去捡芝麻的事儿。对于要不要上新,我们有一个大的前提:我们的上新不能影响原有在盈利的产品正常的销售。这话听着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大多数人是不太甘于慢慢赚钱的状态的,但是,我们考虑的是如果能够保证一款产品可以持续盈利,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有了更多可支配的现金流,这些可支配的现金流中的一部分可以被我们拿来继续投入为未来搏一个可能性。
还有一点是关于创新的,创新搏的是未来收益,但前提是当下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大多数的产品,做的都是微创新,或者说的再俗一点,伪创新。这倒不是说我不愿意提供更好的产品给客户,而是需要在创新和生存之间创造一种健康的平衡,有足够的资源下,我想大多数人都还是期待能做出一些创新性的产品的,所以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更加务实的路,先生存下来,再用收益做创新。
新品牌的第一款产品,材质上我并不是百分百认可的,但是如果真的执着于寻找更好的原材料,势必需要不断地找供应商,不断地做测试,这个周期和投入显然是比较大的,于是我们决定,先用市场上已有的东西做组合,先去测试能不能抓住用户,能不能赚到钱,一旦这款产品每个月有个5-10万左右的盈利,即使我们不把利润拿来做分配或者消费,而是用来做投入,推出更好的产品,风险上也会比前者要小很多很多,因为我们是拿利润在创新,不是拿老本在创新。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还想再强调一下:真正的赚钱应该是用较小的资源去撬动更大的可能性。这就有一个前提了,你必须是先做好一件事儿,创造一个盈利的“生意”,然后保证这门生意雷打不动地在赚钱,积累一段时间后,拿利润去做投入,而不是不断地寻找“本金”去冒险。换句话说,要适应拿一笔钱去创业,然后不断赚钱,拿利润去再投入,这样即使后边的尝试不成功,至少不会动摇我们的根本。






















金钱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中立的东西了。
终于聊到了关于赚钱的话题了,其实每一个正在从事和想要从事跨境电商的小伙伴的目标无一不是为了赚钱,我当然也一样,但是,在我看来,很多人只是喜欢暴富的结果,并不关注赚钱或者说盈利的过程。
在入坑跨境电商指南的第一篇我聊了关于欲望的话题,事实上,很多人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赚钱能力,结果就是能力和欲望不够匹配,人的状态就一直非常糟糕,其实赚钱这件事儿,并不难,但它需要一个线头,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赚钱就像滚雪球一样,只会越滚越大,越滚越多。
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大家总是会执着于那些非关键要素,比如很多小伙伴都异常纠结于评价,纠结于排名,但是我们从来不这么思考问题。比如小伙伴经常会说我们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其实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更“长尾”的流量,而是可以赚钱的流量,并且是从现在开始就能够赚钱的流量。
新品推广阶段,我们的确跟先入局者存在不小的差距,评价没别人多,品牌没别人大,就连价格可能也没人家有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关注这些,我们的目的就是吸引那些对价格不敏感,对评论没有那么在意,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用户,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从来不追求“赚钱”的速度,而是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态度,要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相对健康的盈利生态,因此我们是接受慢慢成长的。举个例子:很多同行都说新产品头三个月不可能有利润,事实上,我们从开始出第一单的时候,就已经在计算利润了,相比流量规模,相比订单规模,我们其实关注的是每来一单,创造的利润能支撑我们往下走多久,因此,让我们投入巨大预算去搞评价,去搞促销,在我们的底层认知里是不可接受的。
假设我们同时投1000个投放词,同时投800个竞品的产品定位广告,我们并不追求每个投放词,每个竞品都可以给我们贡献流量和订单,当然也不追求所谓的大词头部位置能够抢到多少流量和订单,更关心的其实是在什么样的点击成本下,哪些词,哪些位置,可以给我们创造盈利的订单。
至于赚钱的速度,我们的确没有高举高打那种来的快,但是相对来说是最健康的,因为不需要在出单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填补过去的坑,事实上一个盈利生态一旦完成,后边的积累效应就会慢慢显化出来。
最近搞的那款产品,上架的当天就已经开始出单,上线到现在还不到20天,每天的订单和花费已经差不多持平了,我大概算了一下到目前为止出了380单左右,已经可以陆续实现盈利了,当然了,为了确保这款产品接下来一直盈利,我们向工厂追加了三批新的订单,用以确保后边销售过程中产品不断货,也为了接下来一旦有促销推荐的入口,我们可以迈向更大的流量和订单规模做准备,我们做促销的前提是申报的价格核算下来依旧有利可图,拿价格换订单规模这种事儿,我是坚决不干的。
对于每一款有利可图的产品,我们必须保证它的稳定性,确保它永不掉线,因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人其实是不赚钱甚至一直亏的,我们不能去做那种丢了西瓜去捡芝麻的事儿。对于要不要上新,我们有一个大的前提:我们的上新不能影响原有在盈利的产品正常的销售。这话听着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大多数人是不太甘于慢慢赚钱的状态的,但是,我们考虑的是如果能够保证一款产品可以持续盈利,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有了更多可支配的现金流,这些可支配的现金流中的一部分可以被我们拿来继续投入为未来搏一个可能性。
还有一点是关于创新的,创新搏的是未来收益,但前提是当下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大多数的产品,做的都是微创新,或者说的再俗一点,伪创新。这倒不是说我不愿意提供更好的产品给客户,而是需要在创新和生存之间创造一种健康的平衡,有足够的资源下,我想大多数人都还是期待能做出一些创新性的产品的,所以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更加务实的路,先生存下来,再用收益做创新。
新品牌的第一款产品,材质上我并不是百分百认可的,但是如果真的执着于寻找更好的原材料,势必需要不断地找供应商,不断地做测试,这个周期和投入显然是比较大的,于是我们决定,先用市场上已有的东西做组合,先去测试能不能抓住用户,能不能赚到钱,一旦这款产品每个月有个5-10万左右的盈利,即使我们不把利润拿来做分配或者消费,而是用来做投入,推出更好的产品,风险上也会比前者要小很多很多,因为我们是拿利润在创新,不是拿老本在创新。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还想再强调一下:真正的赚钱应该是用较小的资源去撬动更大的可能性。这就有一个前提了,你必须是先做好一件事儿,创造一个盈利的“生意”,然后保证这门生意雷打不动地在赚钱,积累一段时间后,拿利润去做投入,而不是不断地寻找“本金”去冒险。换句话说,要适应拿一笔钱去创业,然后不断赚钱,拿利润去再投入,这样即使后边的尝试不成功,至少不会动摇我们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