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落地!2024小卖选品全流程分析实战攻略(十):选品判断标准——三环模型



这三个环的含义如下:
热爱:指对某件事情充满热情和喜爱,做起来感到愉悦和有激情,并且愿意长期从事。 擅长:表示在某个领域具备天赋或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了较高的能力,能够出色地完成相关任务。 机会:涉及到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有利于个人或企业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
热爱:对某个品类充满热情和喜爱,无论是选品还是运营愿意去花心思不断迭代的方向。 利润:某个产品、品类的单价与销量能否提供供令人满意的利润。 容易盈利:上架1-3个月就能盈利,无需战略性亏损。
生命力:3-5年看不到产品被颠覆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但凡设计独特就要留心。 退货率:退货率是否过高。 特殊品类:带锂电池、儿童、宠物等小卖杀手类目,一律不做。 CPC :广告成本是否过高。 长尾产品:对刚入门的小卖而言,长尾产品成功率更高。
差异化:找不到差异化、切入点,一律不做。 挑对手:只挑选旗鼓相当或者较弱的对手。 对新手来说,只选“小卖之友”长尾卖家。 成本预演:客观看待自身资金实力,避免资金断裂的问题。
选一款产品要考虑这么多点,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于谨慎,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
前文已经提到,创业的成功率大约在1%-5%,失败率在95%-99%。意味着,资源禀赋一般的小卖,容错率是极低的。但大多数人自视甚高,直到冰冷的现实摆在眼前才能正视一些本该引起重视的常识。所以我们把问题前置,希望引起小卖的关注。


热爱:个人喜好,咱无法评估。 利润:采购5元卖 $7.99,还行。 容易盈利:这种配件类不需要亏损,一般容易盈利。
生命力:美国作为汽车上的国家,二手车产业发达,生命力顽强。 知识产权:这种配件一般不会有知识产权问题。 退货率:退货率7%,一般。 特殊品类:否 CPC :0.6,低 长尾判断:是
切入点:数量、外观等差异化
挑对手:“小卖之友”,对手不会很强。
成本预演:采购成本、运输成本、推广成本都不高。
在1688搜了下油箱盖的价格,基本可以做到9元人民币采购价卖$9美元,利润率可以。功能简单,不会产生售后。差异化确实不是很好做,可以从数量、收纳、定制图案等方面下手。普货,不会产生知识产权问题。
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小卖或许能解决短期生存,也许还发展得不错,但在大局观方面,较为欠缺,很难从夫妻档、小团队跨越到10人以上的小公司。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也超出了本文探讨的范围。但可以明确的说,持续的研究与改进对产品定性的认知,不断的提升选品成功率,让能提供现金流的产品越来越多,是团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三个环的含义如下:
热爱:指对某件事情充满热情和喜爱,做起来感到愉悦和有激情,并且愿意长期从事。 擅长:表示在某个领域具备天赋或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了较高的能力,能够出色地完成相关任务。 机会:涉及到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有利于个人或企业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
热爱:对某个品类充满热情和喜爱,无论是选品还是运营愿意去花心思不断迭代的方向。 利润:某个产品、品类的单价与销量能否提供供令人满意的利润。 容易盈利:上架1-3个月就能盈利,无需战略性亏损。
生命力:3-5年看不到产品被颠覆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但凡设计独特就要留心。 退货率:退货率是否过高。 特殊品类:带锂电池、儿童、宠物等小卖杀手类目,一律不做。 CPC :广告成本是否过高。 长尾产品:对刚入门的小卖而言,长尾产品成功率更高。
差异化:找不到差异化、切入点,一律不做。 挑对手:只挑选旗鼓相当或者较弱的对手。 对新手来说,只选“小卖之友”长尾卖家。 成本预演:客观看待自身资金实力,避免资金断裂的问题。
选一款产品要考虑这么多点,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于谨慎,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
前文已经提到,创业的成功率大约在1%-5%,失败率在95%-99%。意味着,资源禀赋一般的小卖,容错率是极低的。但大多数人自视甚高,直到冰冷的现实摆在眼前才能正视一些本该引起重视的常识。所以我们把问题前置,希望引起小卖的关注。


热爱:个人喜好,咱无法评估。 利润:采购5元卖 $7.99,还行。 容易盈利:这种配件类不需要亏损,一般容易盈利。
生命力:美国作为汽车上的国家,二手车产业发达,生命力顽强。 知识产权:这种配件一般不会有知识产权问题。 退货率:退货率7%,一般。 特殊品类:否 CPC :0.6,低 长尾判断:是
切入点:数量、外观等差异化
挑对手:“小卖之友”,对手不会很强。
成本预演:采购成本、运输成本、推广成本都不高。
在1688搜了下油箱盖的价格,基本可以做到9元人民币采购价卖$9美元,利润率可以。功能简单,不会产生售后。差异化确实不是很好做,可以从数量、收纳、定制图案等方面下手。普货,不会产生知识产权问题。
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小卖或许能解决短期生存,也许还发展得不错,但在大局观方面,较为欠缺,很难从夫妻档、小团队跨越到10人以上的小公司。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也超出了本文探讨的范围。但可以明确的说,持续的研究与改进对产品定性的认知,不断的提升选品成功率,让能提供现金流的产品越来越多,是团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