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赃物政策”3天后施行,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无法证明来源=账户高风险! 已有卖家资金被锁50万+
亚马逊酝酿已久的“赃物政策”(Stolen Goods Policy)将于2025年6月30日铁腕落地!
这项被卖家称为“供应链生死线”的新规,核心只有一条:你必须清晰证明每一件商品的合法来源!

新规核心要求:四项关键证明缺一不可

根据亚马逊官方公告及卖家收到的审核通知,新规要求卖家必须提供以下四项核心证明材料,否则商品将面临下架风险:

合规增值税发票:一年内的正规发票,清清楚楚写着谁买的、谁卖的、税号地址、商品型号数量(最好10件以上)、单价,还有那个发票验证码。手写、作废或模糊截图均不被接受。
供应商有效资质: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税号、实际地址、能打通的电话都得有。无法提供这些基础信息的供应商将无法通过审核。
完整的品牌授权链条:卖牌子货必须拿出完整的授权链(品牌方→供应商→你)。要是贴牌生产的(OEM),还得额外掏商标注册证。搞假的或者中间断了一环,将被视为欺诈行为。
Labubu侵权事件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亚马逊直接封店没商量。销售赃物一旦被查,后果不堪设想:产品瞬间下架、账号封停、资金冻结,甚至吃官司,彻底告别亚马逊平台!

物流凭证与库存记录:头程运输的单据(提单、空运单)得证明发货人就是那个供应商。你仓库的管理系统(ERP)也得能随时拿出最近半年的库存进出记录截图,证明货从买到存都干干净净。

违规了会怎样?

要是被认定卖“赃物”,那麻烦可就大了:
商品立马下架,亚马逊仓库里的货可能直接给你处理掉(钱还得你出!)
账户直接“冻住”,卖不了东西,里面的钱也提不出来!
多次违规账号直接给你永久封禁!
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亚马逊在Seller Central明确表示:“销售赃物是严格违法行为,违反此政策将导致严重后果,包括我们采取法律行动的能力。”
为啥突然这么狠?

亚马逊这次动真格,背后有两座大山压着:
全世界都在盯着:美国去年搞了个《INFORM消费者法案》,逼着平台查卖家底细;欧盟的《数字服务法》(DSA) 也让平台必须主动扫除非法商品;英国那边最近也老找茬,说平台对赃物有责任。
平台自己也快被骂死了:美国那边“零元购”(打砸抢)太猖獗,好多被偷的东西最后都通过清货渠道流到亚马逊这种平台上卖。

搞得消费者投诉爆棚,品牌方也天天维权。亚马逊为了挽回名声,只能下狠手“净化”供应链。
中国卖家两大“高危雷区”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卖家在两类场景中最易踩雷:
使用未完成正常清关的商品:为降低海外履约成本,部分卖家选择非正规渠道清关商品,缺乏合法纳税凭证;
收购“超低价库存”:通过社群、尾货群或海外仓收购来路不明的折扣商品,无法提供完整供应链文件。
小心!亚马逊算法重点盯这三类商品!

亚马逊已通过算法模型建立高风险商品识别机制,以下三类商品将被重点监控:
月退货率 > 20%的商品:可能存在盗抢后恶意退货行为
30天内降价超50%的商品:价格异常波动触发销赃嫌疑
无授权IP衍生品:动漫周边、设计师联名款成审查重灾区
应对指南:关键行动步骤

全面审核供应商资质
立刻踢掉“三无”供应商!催合作伙伴把该补的文件都补上。
找新供应商优先选能开正规增值税发票的“正规军”。
赶紧清理说不清来源的货,特别是那些便宜收来的尾货、折扣品。
建立系统化合规档案
按商品(ASIN)分类,把发票、授权书、物流单这些统统扫描存好。
用好仓库管理系统(ERP,比如NetSuite, SellerCloud),让库存和文件能对上号。
确保能在48小时内响应平台发起的任何审核要求。
严格控制商品退货率
将退货率努力控制在20%以下,深入分析高退货原因(如质量问题、描述不符等)。
考虑引入专业客服处理争议订单,避免纠纷恶化导致退货率上升。
优化商品详情页(图片与描述),确保信息准确,减少买家预期落差。
保持对政策动态的敏感度
每日查看Seller Central的“政策更新”栏目。
加入行业交流平台(如Facebook卖家群组、知无不言论坛)获取解读与经验分享。
订阅专业合规服务机构的政策预警信息。
被冤枉了怎么办?


要是收到违规通知,但你的货明明清清白白:
72小时内提交全套证据(发票、授权书、物流单、ERP记录)
补充点硬货:第三方检测报告、海关清关记录啥的。
如果情况复杂,赶紧找专业律师帮你写申诉信(POA)。
数据显示,资料整得全乎的申诉,90%能在半个月内解冻账号。
一位成功通过审核的广州卖家表示:“虽然合规成本增加了约20%,但客户投诉率下降了一半,优质订单比例显著提升。”
在全球监管和平台规则的双重夹击下,把你的供应链整得明明白白,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当每一件货都得能自证“清白”时,那些早早把合规体系搭好的卖家,反而能在新一轮洗牌里抢到好位置!






















无法证明来源=账户高风险! 已有卖家资金被锁50万+
亚马逊酝酿已久的“赃物政策”(Stolen Goods Policy)将于2025年6月30日铁腕落地!
这项被卖家称为“供应链生死线”的新规,核心只有一条:你必须清晰证明每一件商品的合法来源!

新规核心要求:四项关键证明缺一不可

根据亚马逊官方公告及卖家收到的审核通知,新规要求卖家必须提供以下四项核心证明材料,否则商品将面临下架风险:

合规增值税发票:一年内的正规发票,清清楚楚写着谁买的、谁卖的、税号地址、商品型号数量(最好10件以上)、单价,还有那个发票验证码。手写、作废或模糊截图均不被接受。
供应商有效资质: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税号、实际地址、能打通的电话都得有。无法提供这些基础信息的供应商将无法通过审核。
完整的品牌授权链条:卖牌子货必须拿出完整的授权链(品牌方→供应商→你)。要是贴牌生产的(OEM),还得额外掏商标注册证。搞假的或者中间断了一环,将被视为欺诈行为。
Labubu侵权事件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亚马逊直接封店没商量。销售赃物一旦被查,后果不堪设想:产品瞬间下架、账号封停、资金冻结,甚至吃官司,彻底告别亚马逊平台!

物流凭证与库存记录:头程运输的单据(提单、空运单)得证明发货人就是那个供应商。你仓库的管理系统(ERP)也得能随时拿出最近半年的库存进出记录截图,证明货从买到存都干干净净。

违规了会怎样?

要是被认定卖“赃物”,那麻烦可就大了:
商品立马下架,亚马逊仓库里的货可能直接给你处理掉(钱还得你出!)
账户直接“冻住”,卖不了东西,里面的钱也提不出来!
多次违规账号直接给你永久封禁!
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亚马逊在Seller Central明确表示:“销售赃物是严格违法行为,违反此政策将导致严重后果,包括我们采取法律行动的能力。”
为啥突然这么狠?

亚马逊这次动真格,背后有两座大山压着:
全世界都在盯着:美国去年搞了个《INFORM消费者法案》,逼着平台查卖家底细;欧盟的《数字服务法》(DSA) 也让平台必须主动扫除非法商品;英国那边最近也老找茬,说平台对赃物有责任。
平台自己也快被骂死了:美国那边“零元购”(打砸抢)太猖獗,好多被偷的东西最后都通过清货渠道流到亚马逊这种平台上卖。

搞得消费者投诉爆棚,品牌方也天天维权。亚马逊为了挽回名声,只能下狠手“净化”供应链。
中国卖家两大“高危雷区”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卖家在两类场景中最易踩雷:
使用未完成正常清关的商品:为降低海外履约成本,部分卖家选择非正规渠道清关商品,缺乏合法纳税凭证;
收购“超低价库存”:通过社群、尾货群或海外仓收购来路不明的折扣商品,无法提供完整供应链文件。
小心!亚马逊算法重点盯这三类商品!

亚马逊已通过算法模型建立高风险商品识别机制,以下三类商品将被重点监控:
月退货率 > 20%的商品:可能存在盗抢后恶意退货行为
30天内降价超50%的商品:价格异常波动触发销赃嫌疑
无授权IP衍生品:动漫周边、设计师联名款成审查重灾区
应对指南:关键行动步骤

全面审核供应商资质
立刻踢掉“三无”供应商!催合作伙伴把该补的文件都补上。
找新供应商优先选能开正规增值税发票的“正规军”。
赶紧清理说不清来源的货,特别是那些便宜收来的尾货、折扣品。
建立系统化合规档案
按商品(ASIN)分类,把发票、授权书、物流单这些统统扫描存好。
用好仓库管理系统(ERP,比如NetSuite, SellerCloud),让库存和文件能对上号。
确保能在48小时内响应平台发起的任何审核要求。
严格控制商品退货率
将退货率努力控制在20%以下,深入分析高退货原因(如质量问题、描述不符等)。
考虑引入专业客服处理争议订单,避免纠纷恶化导致退货率上升。
优化商品详情页(图片与描述),确保信息准确,减少买家预期落差。
保持对政策动态的敏感度
每日查看Seller Central的“政策更新”栏目。
加入行业交流平台(如Facebook卖家群组、知无不言论坛)获取解读与经验分享。
订阅专业合规服务机构的政策预警信息。
被冤枉了怎么办?


要是收到违规通知,但你的货明明清清白白:
72小时内提交全套证据(发票、授权书、物流单、ERP记录)
补充点硬货:第三方检测报告、海关清关记录啥的。
如果情况复杂,赶紧找专业律师帮你写申诉信(POA)。
数据显示,资料整得全乎的申诉,90%能在半个月内解冻账号。
一位成功通过审核的广州卖家表示:“虽然合规成本增加了约20%,但客户投诉率下降了一半,优质订单比例显著提升。”
在全球监管和平台规则的双重夹击下,把你的供应链整得明明白白,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当每一件货都得能自证“清白”时,那些早早把合规体系搭好的卖家,反而能在新一轮洗牌里抢到好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