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家注意!亚马逊新规上线,部分商品严查来源,不合规恐被封号!

精准赋能独立站0-1稳定增长,点击立即报名>>>
最近亚马逊又出新政策了,而且这次不是单纯打击刷单、黑科技,而是把排查的重点放在了“货源”本身上。
亚马逊在公告中提到,从2025年6月30日开始,会正式执行一项关于“赃物销售”的新规。这项政策虽然说是为了配合政府监管,但其实质上还是延续之前强调的“供应链合规”。不过不同的是,这次平台的管控更往前走了一步——以前是违规了再查,现在是你上架前就要主动证明货源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卖家要在上架产品之前,就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证明自己卖的东西来路正规,满足“负责任采购”(Responsible Sourcing)的要求。
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采购凭证:比如发票、收据等正规票据,而且要写清楚货是从哪买的;
销售记录:展示这款商品过去365天在亚马逊的销售数据;
完整的供应链信息:从生产到你手里的全过程要能说得清楚;
供货商和制造商的联系方式:要有公司名称、地址、电话或者邮箱,以便亚马逊直接联系核实。
如果被平台判定你卖的是“赃物”,后果会很严重:不但商品下架、账号被取消销售权限、资金被冻结,库存处理费也要你自己承担,严重的话还有可能惹上法律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项新规?一方面是全球电商监管越来越严,特别是在美国、欧盟这些地方。例如美国早在2023年就实行了《INFORM消费者法案》,要求平台必须核查高风险卖家的身份和商品来源。欧盟也推出了《数字服务法》(DSA),平台必须主动排查非法商品。英国也一直在呼吁平台要负起责任。
另一方面,亚马逊自身也压力很大。如果赃物流通太多,不仅用户不信任平台,品牌方也会投诉不断,平台口碑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他们把“供应链透明”提上了治理日程。
目前被亚马逊重点盯上的高风险商品主要包括:
零售盗窃品:比如有人从沃尔玛、CVS等超市偷来大量商品,再通过一些“清货渠道”流到跨境平台上;
物流截流货:运输途中被司机或仓库员工截留的货,包装通常不完整,物流信息也不正常;
欺诈退货倒卖品:有些消费者申请退款说没收到货,实际拿到货后再转卖,这类货如果被卖家收回来再卖出去,很容易被平台认定有问题;
逃税走私商品:没有正常清关、没交税的商品,像奢侈品、美妆、高端电子烟这类产品,如果没有合法的清关单和缴税凭证,就会被平台认定为非法商品。
对于我们中国卖家来说,有两个地方特别容易“踩雷”:
用没清关的商品去发货,这样确实便宜点,但风险很高;
通过社群、尾货群或海外仓收购一些超低价的库存,来源不清楚、没有正规票据,一旦平台抽查,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现在建议大家赶紧自查下自己的供应链,特别是重点类目和不是自己品牌的商品,务必要把每一环的材料都准备好。在亚马逊现在的审查标准下,要做到“链路清楚、票据清楚、人员清楚”,才不容易出事。
除了供应链这块,最近还有一个小变化也值得注意。
有卖家反馈说,自己在亚马逊上卖的某些商品页面,出现了“Final sale – No returns”的提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些商品一旦卖出,不支持退货。
目前这种“不可退货”的标签只针对亚马逊自营(Vendor Central, VC)体系的一部分商品,不是我们第三方卖家(3P)可以自己设定的。平台会根据商品的特点自动打标,卖家自己不能操作。
这种机制对于一些商品来说其实是挺有利的,特别是那种客单价低、容易损耗、二次销售困难或者买家爱“试用”的商品,比如美容个护、清洁用品、食品这些,退货率原来特别高,现在平台不给退,相当于给我们这些VC卖家兜了个底。
但也有卖家吐槽说,这种标签适用范围太窄了,只针对VC卖家,我们3P卖家享受不到。而且如果平台判断错了,不让买家退货,反而容易引起差评,拉低评分。
总的来说,这项退货机制还在测试阶段,但明显可以看出平台开始在“退货”这件事上做文章,尝试找一个更合理的平衡点,既顾及买家的体验,也要照顾卖家的成本压力。






















最近亚马逊又出新政策了,而且这次不是单纯打击刷单、黑科技,而是把排查的重点放在了“货源”本身上。
亚马逊在公告中提到,从2025年6月30日开始,会正式执行一项关于“赃物销售”的新规。这项政策虽然说是为了配合政府监管,但其实质上还是延续之前强调的“供应链合规”。不过不同的是,这次平台的管控更往前走了一步——以前是违规了再查,现在是你上架前就要主动证明货源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卖家要在上架产品之前,就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证明自己卖的东西来路正规,满足“负责任采购”(Responsible Sourcing)的要求。
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采购凭证:比如发票、收据等正规票据,而且要写清楚货是从哪买的;
销售记录:展示这款商品过去365天在亚马逊的销售数据;
完整的供应链信息:从生产到你手里的全过程要能说得清楚;
供货商和制造商的联系方式:要有公司名称、地址、电话或者邮箱,以便亚马逊直接联系核实。
如果被平台判定你卖的是“赃物”,后果会很严重:不但商品下架、账号被取消销售权限、资金被冻结,库存处理费也要你自己承担,严重的话还有可能惹上法律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项新规?一方面是全球电商监管越来越严,特别是在美国、欧盟这些地方。例如美国早在2023年就实行了《INFORM消费者法案》,要求平台必须核查高风险卖家的身份和商品来源。欧盟也推出了《数字服务法》(DSA),平台必须主动排查非法商品。英国也一直在呼吁平台要负起责任。
另一方面,亚马逊自身也压力很大。如果赃物流通太多,不仅用户不信任平台,品牌方也会投诉不断,平台口碑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他们把“供应链透明”提上了治理日程。
目前被亚马逊重点盯上的高风险商品主要包括:
零售盗窃品:比如有人从沃尔玛、CVS等超市偷来大量商品,再通过一些“清货渠道”流到跨境平台上;
物流截流货:运输途中被司机或仓库员工截留的货,包装通常不完整,物流信息也不正常;
欺诈退货倒卖品:有些消费者申请退款说没收到货,实际拿到货后再转卖,这类货如果被卖家收回来再卖出去,很容易被平台认定有问题;
逃税走私商品:没有正常清关、没交税的商品,像奢侈品、美妆、高端电子烟这类产品,如果没有合法的清关单和缴税凭证,就会被平台认定为非法商品。
对于我们中国卖家来说,有两个地方特别容易“踩雷”:
用没清关的商品去发货,这样确实便宜点,但风险很高;
通过社群、尾货群或海外仓收购一些超低价的库存,来源不清楚、没有正规票据,一旦平台抽查,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现在建议大家赶紧自查下自己的供应链,特别是重点类目和不是自己品牌的商品,务必要把每一环的材料都准备好。在亚马逊现在的审查标准下,要做到“链路清楚、票据清楚、人员清楚”,才不容易出事。
除了供应链这块,最近还有一个小变化也值得注意。
有卖家反馈说,自己在亚马逊上卖的某些商品页面,出现了“Final sale – No returns”的提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些商品一旦卖出,不支持退货。
目前这种“不可退货”的标签只针对亚马逊自营(Vendor Central, VC)体系的一部分商品,不是我们第三方卖家(3P)可以自己设定的。平台会根据商品的特点自动打标,卖家自己不能操作。
这种机制对于一些商品来说其实是挺有利的,特别是那种客单价低、容易损耗、二次销售困难或者买家爱“试用”的商品,比如美容个护、清洁用品、食品这些,退货率原来特别高,现在平台不给退,相当于给我们这些VC卖家兜了个底。
但也有卖家吐槽说,这种标签适用范围太窄了,只针对VC卖家,我们3P卖家享受不到。而且如果平台判断错了,不让买家退货,反而容易引起差评,拉低评分。
总的来说,这项退货机制还在测试阶段,但明显可以看出平台开始在“退货”这件事上做文章,尝试找一个更合理的平衡点,既顾及买家的体验,也要照顾卖家的成本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