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退货政策大变动!“不可退货”标签上线,“高退货率”或致商品下架,卖家请速看!

本土化运营指南&社交媒体营销攻略,低成本获取拉美精准流量>>>
最近,亚马逊又出新规了!这次调整的是大家都非常敏感的——退货政策!
而且这波调整影响范围非常广,不仅涉及欧洲核心站点,还波及到了美国站,卖家圈子已经炸开了锅!
这次主要有三个关键变化:
退货周期缩短、新增“不可退货”标签、加强“高退货率”商品监管。
一、退货时间被砍半!自愿退货30天 → 最快只剩14天!
自 2025年6月23日 起,亚马逊在意大利站和德国站对部分商品的退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某些类目的商品将不再适用原来的30天“自愿退货保证”,而是改为:
14天撤销权:买家需在14天内申请退货
再给14天退货期:申请后,买家再有14天把商品寄回
换句话说,从原来的“30天可退”变成了“14天申请 + 14天寄回”,虽然看起来总时长仍有28天,但对买家来说可操作空间明显减少了。
不过,在6月23日之前下单并最迟在7月23日前交付的订单,仍按照原来的30天政策执行。
涉及品类有哪些?
这波政策影响了很多常见商品,具体包括:
相机、摄影类设备
电子产品、计算机、无线设备
办公用品、影音产品、游戏类目
图书、软件、DIY商品、玩具
厨房用品、汽配、个护电器
家用娱乐设备、大型家电等
未来,退货期限将直接显示在商品详情页上,卖家一定要注意这块更新,避免因政策不熟带来客诉!
二、新功能来了!“Final Sale - 不可退货”标签上线!
有卖家反馈,近期亚马逊自营商品页面出现了新的字样:
Final Sale - No returns(最终销售 - 不可退货)
目前,该标签仅适用于亚马逊自营(Amazon Retail)和VC账号卖家,暂时不对普通SC卖家开放。

这类标签适用于什么商品?
主要是两类场景:
清仓商品:库存压力大、希望快速清货,防止退回造成二次损耗
定制商品:个性化产品无法二次销售,提前规避退货风险
这类商品一旦贴上“不可退货”标签,买家就无法进行退货操作。这是亚马逊首次提供明确机制帮助卖家彻底规避退货流程,在逻辑上类似“售出视为成交”的线下清仓模式。
对卖家有什么影响?
这标签的好处很直接:
节省退货物流费用
节省检验、翻新或弃置成本
买家下单前会更谨慎,减少冲动购买
比如某些3C类清仓品,一旦贴上“不可退货”标签,单件商品的退货相关成本可下降15-20美元。
但这也意味着:
销售可能会受到影响(买家不敢下单)
售前描述必须极其准确,避免纠纷
目前“不可退货”政策还处于试点阶段,是否会扩大到SC账号、家居大件等高退货风险类目,还不得而知。建议卖家持续关注平台动态。
三、“高退货率”标签上线,美国站卖家要警惕!
如果说前两个变化还算“卖家友好”,这个标签就是对商品的一种“红牌警告”!
亚马逊美国站近期推出了**“高退货率”标签机制**,具体逻辑是:
系统将某商品的退货率与同类商品平均值进行对比,若远高于平均水平,就会触发标签并展示在详情页上!
而且,一旦标签挂上,若退货率继续上升,亚马逊甚至有可能暂时下架该商品的ASIN!
那卖家还能做点什么?
是的,卖家可以选择手动重新上架该ASIN
但前提是:你得先想办法把退货率降下来
亚马逊会在标签触发前通过邮件或绩效通知告知你,并提供“该商品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官方建议的优化方法”。
怎么避免触发标签?
保证产品质量,严控发货、品控流程
Listing内容要真实、准确,避免夸大
商品图片、视频要清晰还原实物
包装扎实,减少运输途中破损
可以定期查看后台的退货率报告,只要发现某款产品退货率上升,就要立刻采取措施,避免被贴标签影响转化率甚至被强制下架!
四、这波退货政策调整,对卖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次亚马逊对退货政策的连环调整,可以看作是平台对买卖双方之间退货权益重新平衡的一次尝试:
买家的无理由退货权利开始受到限制
卖家的退货成本正在被优化
平台则通过数据驱动,进一步提升商品质量和购物体验
“不可退货”标签的出现,代表“无条件退货”时代或将收缩;
“高退货率”标签的推出,则是平台用数据对劣质产品进行精准狙击。
未来,卖家如果不提前适应这些规则变化,很容易在运营中陷入被动。
最后的建议:
关注商品页面更新内容,及时调整产品退货策略;
考虑商品是否适合标记为不可退货,尤其是定制类或清仓商品;
定期分析后台退货率报告,避免触发高退货率标签;
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和售前透明度,才是降低退货的根本方法。
退货新规的背后,是一次“平台规则+卖家策略”的重新博弈,
现在准备,还不算晚!






















最近,亚马逊又出新规了!这次调整的是大家都非常敏感的——退货政策!
而且这波调整影响范围非常广,不仅涉及欧洲核心站点,还波及到了美国站,卖家圈子已经炸开了锅!
这次主要有三个关键变化:
退货周期缩短、新增“不可退货”标签、加强“高退货率”商品监管。
一、退货时间被砍半!自愿退货30天 → 最快只剩14天!
自 2025年6月23日 起,亚马逊在意大利站和德国站对部分商品的退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某些类目的商品将不再适用原来的30天“自愿退货保证”,而是改为:
14天撤销权:买家需在14天内申请退货
再给14天退货期:申请后,买家再有14天把商品寄回
换句话说,从原来的“30天可退”变成了“14天申请 + 14天寄回”,虽然看起来总时长仍有28天,但对买家来说可操作空间明显减少了。
不过,在6月23日之前下单并最迟在7月23日前交付的订单,仍按照原来的30天政策执行。
涉及品类有哪些?
这波政策影响了很多常见商品,具体包括:
相机、摄影类设备
电子产品、计算机、无线设备
办公用品、影音产品、游戏类目
图书、软件、DIY商品、玩具
厨房用品、汽配、个护电器
家用娱乐设备、大型家电等
未来,退货期限将直接显示在商品详情页上,卖家一定要注意这块更新,避免因政策不熟带来客诉!
二、新功能来了!“Final Sale - 不可退货”标签上线!
有卖家反馈,近期亚马逊自营商品页面出现了新的字样:
Final Sale - No returns(最终销售 - 不可退货)
目前,该标签仅适用于亚马逊自营(Amazon Retail)和VC账号卖家,暂时不对普通SC卖家开放。

这类标签适用于什么商品?
主要是两类场景:
清仓商品:库存压力大、希望快速清货,防止退回造成二次损耗
定制商品:个性化产品无法二次销售,提前规避退货风险
这类商品一旦贴上“不可退货”标签,买家就无法进行退货操作。这是亚马逊首次提供明确机制帮助卖家彻底规避退货流程,在逻辑上类似“售出视为成交”的线下清仓模式。
对卖家有什么影响?
这标签的好处很直接:
节省退货物流费用
节省检验、翻新或弃置成本
买家下单前会更谨慎,减少冲动购买
比如某些3C类清仓品,一旦贴上“不可退货”标签,单件商品的退货相关成本可下降15-20美元。
但这也意味着:
销售可能会受到影响(买家不敢下单)
售前描述必须极其准确,避免纠纷
目前“不可退货”政策还处于试点阶段,是否会扩大到SC账号、家居大件等高退货风险类目,还不得而知。建议卖家持续关注平台动态。
三、“高退货率”标签上线,美国站卖家要警惕!
如果说前两个变化还算“卖家友好”,这个标签就是对商品的一种“红牌警告”!
亚马逊美国站近期推出了**“高退货率”标签机制**,具体逻辑是:
系统将某商品的退货率与同类商品平均值进行对比,若远高于平均水平,就会触发标签并展示在详情页上!
而且,一旦标签挂上,若退货率继续上升,亚马逊甚至有可能暂时下架该商品的ASIN!
那卖家还能做点什么?
是的,卖家可以选择手动重新上架该ASIN
但前提是:你得先想办法把退货率降下来
亚马逊会在标签触发前通过邮件或绩效通知告知你,并提供“该商品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官方建议的优化方法”。
怎么避免触发标签?
保证产品质量,严控发货、品控流程
Listing内容要真实、准确,避免夸大
商品图片、视频要清晰还原实物
包装扎实,减少运输途中破损
可以定期查看后台的退货率报告,只要发现某款产品退货率上升,就要立刻采取措施,避免被贴标签影响转化率甚至被强制下架!
四、这波退货政策调整,对卖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次亚马逊对退货政策的连环调整,可以看作是平台对买卖双方之间退货权益重新平衡的一次尝试:
买家的无理由退货权利开始受到限制
卖家的退货成本正在被优化
平台则通过数据驱动,进一步提升商品质量和购物体验
“不可退货”标签的出现,代表“无条件退货”时代或将收缩;
“高退货率”标签的推出,则是平台用数据对劣质产品进行精准狙击。
未来,卖家如果不提前适应这些规则变化,很容易在运营中陷入被动。
最后的建议:
关注商品页面更新内容,及时调整产品退货策略;
考虑商品是否适合标记为不可退货,尤其是定制类或清仓商品;
定期分析后台退货率报告,避免触发高退货率标签;
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和售前透明度,才是降低退货的根本方法。
退货新规的背后,是一次“平台规则+卖家策略”的重新博弈,
现在准备,还不算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