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6月30日新规落地,卖家将被强制执行!


前段时间亚马逊悄悄发布的一项新政策,最近开始在圈子里炸了锅。
从2025年6月30日起,亚马逊将在全平台强制执行“赃物政策”(Stolen Goods Policy)
政策一出,不少卖家开始担心:自己的货会不会被当成赃物?
一旦踩雷,轻则退货封品,重则账户封号、资金冻结。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次我们来把这项“史上最严进货审查”政策讲透。

什么是“赃物政策”?卖什么商品容易中招?
这项新规的背景其实不难理解:美国本土“0元购”泛滥,盗抢来的货大量流入市场。
为了堵住非法商品流通渠道,美国本地很多州都出台了强制追责的平台法案,亚马逊也被迫站出来整顿。
新政的核心就是两句话:
供应链要全链路可追溯、商品来源要合法合规。
从公告可以看出,亚马逊未来将重点审查以下这几类材料:
近一年内的增值税发票:需显示买卖双方全称、地址、税号、商品明细、型号、单价等,缺一不可;
供应商资质证明:营业执照、进出口许可证等,要能过平台指定的验证渠道;
头程物流单据:发货人与收货人信息必须与供应商一致;
采购合同+ERP库存记录:用于核验库存来源是否真实、流程是否闭环;
品牌授权链:特别是销售知名品牌产品,授权链必须完整清晰。
换句话说,你的每一件产品来源,都要能“自证清白”。

目前来看,亚马逊的重点打击对象并不是所有卖家,而是那部分“异常行为频发”的高风险链接。比如:
有过多次品牌方投诉;
产品频繁改动Listing、价格波动大;
IP类衍生产品(如玩具、动漫周边)却无法提供授权;
商品退货率高,买家投诉频繁;
从不正规渠道收货(如Facebook群组、海外清仓、白菜货甩卖)。
别以为捡漏就是机会,这类“跳楼价”的商品背后,很可能就是“赃物”风险的高发地带。一旦中招,可能就直接进小黑屋。

如果收到了违规通知,该怎么办?
1. 产品来源合规
立刻准备齐全的资料包,包括发票、合同、物流单、授权链,证明你的产品来路正。
资料要清晰,细节不能含糊,能追溯就能自证清白。
2. 产品确有问题
那就别犹豫,立即下架对应Listing,提交整改计划书。
如果是FBA卖家,记得申请移除库存,别让问题扩大。
3. 被误判怎么办?
那就把“硬核”证据一次性提交上去,比如第三方检测报告、品牌方补发的授权文件、清关证明等,亚马逊现在还是支持申诉的。
注意,整个应对窗口只有72小时,时间紧迫,千万别拖。

卖家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与其等平台追着查,不如提前“自查自纠”,把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
每一笔采购都留下完整材料,做好归档;
给每个ASIN建立“资料包”:发票、授权、合同、物流记录都配上;
不贪低价,不碰“三无”供货商,尤其别从非正规渠道囤货。
现在亚马逊的“赃物政策”,虽然初期是针对少数高风险产品,但未来不排除会扩大范围。
尤其是在品牌品、标品和电子数码类目中,追源动作只会越来越严。























前段时间亚马逊悄悄发布的一项新政策,最近开始在圈子里炸了锅。
从2025年6月30日起,亚马逊将在全平台强制执行“赃物政策”(Stolen Goods Policy)
政策一出,不少卖家开始担心:自己的货会不会被当成赃物?
一旦踩雷,轻则退货封品,重则账户封号、资金冻结。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次我们来把这项“史上最严进货审查”政策讲透。

什么是“赃物政策”?卖什么商品容易中招?
这项新规的背景其实不难理解:美国本土“0元购”泛滥,盗抢来的货大量流入市场。
为了堵住非法商品流通渠道,美国本地很多州都出台了强制追责的平台法案,亚马逊也被迫站出来整顿。
新政的核心就是两句话:
供应链要全链路可追溯、商品来源要合法合规。
从公告可以看出,亚马逊未来将重点审查以下这几类材料:
近一年内的增值税发票:需显示买卖双方全称、地址、税号、商品明细、型号、单价等,缺一不可;
供应商资质证明:营业执照、进出口许可证等,要能过平台指定的验证渠道;
头程物流单据:发货人与收货人信息必须与供应商一致;
采购合同+ERP库存记录:用于核验库存来源是否真实、流程是否闭环;
品牌授权链:特别是销售知名品牌产品,授权链必须完整清晰。
换句话说,你的每一件产品来源,都要能“自证清白”。

目前来看,亚马逊的重点打击对象并不是所有卖家,而是那部分“异常行为频发”的高风险链接。比如:
有过多次品牌方投诉;
产品频繁改动Listing、价格波动大;
IP类衍生产品(如玩具、动漫周边)却无法提供授权;
商品退货率高,买家投诉频繁;
从不正规渠道收货(如Facebook群组、海外清仓、白菜货甩卖)。
别以为捡漏就是机会,这类“跳楼价”的商品背后,很可能就是“赃物”风险的高发地带。一旦中招,可能就直接进小黑屋。

如果收到了违规通知,该怎么办?
1. 产品来源合规
立刻准备齐全的资料包,包括发票、合同、物流单、授权链,证明你的产品来路正。
资料要清晰,细节不能含糊,能追溯就能自证清白。
2. 产品确有问题
那就别犹豫,立即下架对应Listing,提交整改计划书。
如果是FBA卖家,记得申请移除库存,别让问题扩大。
3. 被误判怎么办?
那就把“硬核”证据一次性提交上去,比如第三方检测报告、品牌方补发的授权文件、清关证明等,亚马逊现在还是支持申诉的。
注意,整个应对窗口只有72小时,时间紧迫,千万别拖。

卖家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与其等平台追着查,不如提前“自查自纠”,把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
每一笔采购都留下完整材料,做好归档;
给每个ASIN建立“资料包”:发票、授权、合同、物流记录都配上;
不贪低价,不碰“三无”供货商,尤其别从非正规渠道囤货。
现在亚马逊的“赃物政策”,虽然初期是针对少数高风险产品,但未来不排除会扩大范围。
尤其是在品牌品、标品和电子数码类目中,追源动作只会越来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