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竞品分析怎么做?要分析哪些维度?

精准赋能独立站0-1稳定增长,点击立即报名>>>
最近在研究一个很有意思的产品:Banana Slicer(香蕉切片器)。说实话,刚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懵的,心想这年头连切香蕉都要专门的工具了?但出于职业敏感,我还是决定深入研究一下,看看这个看似奇葩的产品到底有什么门道。
用传统方法分析这种小众产品,真的很难抓住重点。毕竟香蕉切片器不像我们常见的电子产品,功能特性比较单一,用户群体也相对特殊。直到我用Shulex VOC分析了几个热销竞品的用户评论,才发现有时候最简单的产品背后藏着最复杂的用户需求。
用Shulex VOC揭开香蕉切片器的用户画像
01
我先挑了几个销量不错的Banana Slicer产品,把ASIN输入Shulex VOC生成评论分析报告。结果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首先是用户群体,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买这种产品的主要是懒人或者追求生活仪式感的年轻人,但数据显示最大的用户群体竟然是家里有小孩的父母。很多评论都提到"孩子很喜欢自己切香蕉"、"终于不用担心孩子用刀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用户群体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群体。有用户说"关节炎让我很难握刀切东西,这个小工具帮了大忙"。还有人提到"给我82岁的妈妈买的,她用起来很方便"。
Shulex VOC的报告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框架,包括情感分析、关键词分布、用户满意度等维度的量化数据。这些标准化的分析结果就像是优质的食材,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起点。
深度AI分析:在VOC基础上的定制化洞察
02
看了Shulex VOC报告后,我意识到还需要更深入的挖掘。VOC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概览,但真正的精髓其实在用户评论的原文里。于是我下载了原始的用户评论数据,这些第一手的用户表达才是我们能够用AI进行深度化分析的基础。
就像厨师除了要看菜谱,更要亲自闻一闻、摸一摸食材的新鲜程度一样,我需要直接接触这些用户的原始表达,才能感受到他们真实的情感和需求。VOC报告告诉我用户说了什么,但我更想知道用户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未来趋势。
拿到这些用户评论原文后,我设计了几个针对性的AI分析指令,在VOC数据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
第一个指令:用户行为演化路径分析
"请基于时间维度分析用户评论的变化趋势,识别用户从初次购买到长期使用过程中认知和需求的演变规律。"
通过这个分析,我发现了用户行为的三个明显阶段:
好奇尝试期:早期用户多是被"novelty"吸引,评论中充满"funny gadget"、"saw it on TikTok"这样的表达。这些用户更关注产品的娱乐性和话题性。
实用验证期: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开始关注实际效果。评论风格从"有趣"转向"实用性评估",开始提及"saves time"、"consistent slices"等功能性价值。
深度应用期:长期用户会拓展使用场景,比如"great for freeze drying"、"perfect for business use"。这些用户已经将产品融入到特定的生活或工作流程中。
这种时间维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用户价值认知的演变过程,这是VOC标准报告中不会重点呈现的角度。
第二个指令:竞争认知边界分析
"请分析用户将此产品与其他工具进行比较的情况,识别用户心中的替代方案和竞争维度。"
这个分析很有意思,我发现用户的比较对象远超同品类产品。他们会把香蕉切片器与"kitchen knife"、"mandolin slicer"甚至"food processor"进行比较。
用户经常提到"比用刀安全"、"比mandolin更便携"、"比food processor更简单"。这些比较维度揭示了产品在用户心中的真正定位:不是"更好的香蕉切片器",而是"更安全便携的食物处理方案"。
VOC报告告诉我用户对安全性很关注,但通过竞争认知分析,我才理解了"安全"在用户决策体系中的真正位置。
第三个指令:隐性人群特征识别
"基于用户评论中的身份线索和使用动机,识别具有相似深层需求但表面特征不同的用户群体。"
这个分析让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人群洞察:
"自主能力维护者":包括老年人、康复患者、手部有问题的用户。他们的核心需求不只是安全,更是保持生活独立性。评论中经常出现"still can do it myself"、"don't need help"这样的表达。
"完美主义执行者":这些用户对一致性有很强的要求,"uniform slices"、"same thickness"是他们的关键词。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烘焙爱好者,也可能是中年的料理达人。
"体验设计师":主要是父母群体,但他们的焦点不是简单的儿童安全,而是创造"孩子参与感"和"成就感"。关键词是"kids love using it"、"proud of themselves"。
"效率优化师":这些用户关注的是工作流程优化,多见于"freeze drying"、"meal prep"、"business use"的场景中。
通过这种基于原始用户表达的定制化分析,我能够挖掘出更符合我分析目标的深层洞察。VOC给了我全景图,原始评论给了我细节,AI帮我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解读这些细节。
AI+AI的无限可能:按需定制你的分析维度
03
基于这些原始评论数据,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更大的机会: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维度的指令。你关注哪些东西,就可以通过AI让它帮你分析哪些内容。
如果我关注产品改进机会,我可以问:"基于用户的负面反馈和改进建议,识别产品设计的痛点和优化方向,并评估改进的优先级。"
甚至我还可以从更细微的角度分析:"识别用户评论中的情感表达强度变化,分析产品体验的情感峰值和低谷时刻。"
这就是AI+AI深度化挖掘的真正价值:第一个AI(Shulex VOC)帮你获取和整理基础数据,第二个AI帮你按照个人需求进行定制化的深度分析。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商业目标、分析重点、甚至是个人好奇心,设计出无数种不同的分析指令。每一个指令都能从同样的原始数据中挖掘出不同的商业洞察。
04
通过这次Banana Slicer的分析实践,我对AI工具组合使用有了全新的理解。真正的竞品分析不是依赖单一工具,而是要学会借助AI工具获取基础数据,再用AI进行个性化的深度挖掘。
这种AI+AI的组合模式,让数据分析从"标准化输出"变成了"按需定制"。你想要什么样的洞察,就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分析指令。这种灵活性和个性化,是传统分析方法无法比拟的。
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同样的数据中发现独特的商业机会。数据是公开的,但解读数据的角度和深度是私人定制的。






















最近在研究一个很有意思的产品:Banana Slicer(香蕉切片器)。说实话,刚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懵的,心想这年头连切香蕉都要专门的工具了?但出于职业敏感,我还是决定深入研究一下,看看这个看似奇葩的产品到底有什么门道。
用传统方法分析这种小众产品,真的很难抓住重点。毕竟香蕉切片器不像我们常见的电子产品,功能特性比较单一,用户群体也相对特殊。直到我用Shulex VOC分析了几个热销竞品的用户评论,才发现有时候最简单的产品背后藏着最复杂的用户需求。
用Shulex VOC揭开香蕉切片器的用户画像
01
我先挑了几个销量不错的Banana Slicer产品,把ASIN输入Shulex VOC生成评论分析报告。结果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首先是用户群体,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买这种产品的主要是懒人或者追求生活仪式感的年轻人,但数据显示最大的用户群体竟然是家里有小孩的父母。很多评论都提到"孩子很喜欢自己切香蕉"、"终于不用担心孩子用刀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用户群体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群体。有用户说"关节炎让我很难握刀切东西,这个小工具帮了大忙"。还有人提到"给我82岁的妈妈买的,她用起来很方便"。
Shulex VOC的报告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框架,包括情感分析、关键词分布、用户满意度等维度的量化数据。这些标准化的分析结果就像是优质的食材,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起点。
深度AI分析:在VOC基础上的定制化洞察
02
看了Shulex VOC报告后,我意识到还需要更深入的挖掘。VOC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概览,但真正的精髓其实在用户评论的原文里。于是我下载了原始的用户评论数据,这些第一手的用户表达才是我们能够用AI进行深度化分析的基础。
就像厨师除了要看菜谱,更要亲自闻一闻、摸一摸食材的新鲜程度一样,我需要直接接触这些用户的原始表达,才能感受到他们真实的情感和需求。VOC报告告诉我用户说了什么,但我更想知道用户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未来趋势。
拿到这些用户评论原文后,我设计了几个针对性的AI分析指令,在VOC数据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
第一个指令:用户行为演化路径分析
"请基于时间维度分析用户评论的变化趋势,识别用户从初次购买到长期使用过程中认知和需求的演变规律。"
通过这个分析,我发现了用户行为的三个明显阶段:
好奇尝试期:早期用户多是被"novelty"吸引,评论中充满"funny gadget"、"saw it on TikTok"这样的表达。这些用户更关注产品的娱乐性和话题性。
实用验证期: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开始关注实际效果。评论风格从"有趣"转向"实用性评估",开始提及"saves time"、"consistent slices"等功能性价值。
深度应用期:长期用户会拓展使用场景,比如"great for freeze drying"、"perfect for business use"。这些用户已经将产品融入到特定的生活或工作流程中。
这种时间维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用户价值认知的演变过程,这是VOC标准报告中不会重点呈现的角度。
第二个指令:竞争认知边界分析
"请分析用户将此产品与其他工具进行比较的情况,识别用户心中的替代方案和竞争维度。"
这个分析很有意思,我发现用户的比较对象远超同品类产品。他们会把香蕉切片器与"kitchen knife"、"mandolin slicer"甚至"food processor"进行比较。
用户经常提到"比用刀安全"、"比mandolin更便携"、"比food processor更简单"。这些比较维度揭示了产品在用户心中的真正定位:不是"更好的香蕉切片器",而是"更安全便携的食物处理方案"。
VOC报告告诉我用户对安全性很关注,但通过竞争认知分析,我才理解了"安全"在用户决策体系中的真正位置。
第三个指令:隐性人群特征识别
"基于用户评论中的身份线索和使用动机,识别具有相似深层需求但表面特征不同的用户群体。"
这个分析让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人群洞察:
"自主能力维护者":包括老年人、康复患者、手部有问题的用户。他们的核心需求不只是安全,更是保持生活独立性。评论中经常出现"still can do it myself"、"don't need help"这样的表达。
"完美主义执行者":这些用户对一致性有很强的要求,"uniform slices"、"same thickness"是他们的关键词。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烘焙爱好者,也可能是中年的料理达人。
"体验设计师":主要是父母群体,但他们的焦点不是简单的儿童安全,而是创造"孩子参与感"和"成就感"。关键词是"kids love using it"、"proud of themselves"。
"效率优化师":这些用户关注的是工作流程优化,多见于"freeze drying"、"meal prep"、"business use"的场景中。
通过这种基于原始用户表达的定制化分析,我能够挖掘出更符合我分析目标的深层洞察。VOC给了我全景图,原始评论给了我细节,AI帮我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解读这些细节。
AI+AI的无限可能:按需定制你的分析维度
03
基于这些原始评论数据,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更大的机会: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维度的指令。你关注哪些东西,就可以通过AI让它帮你分析哪些内容。
如果我关注产品改进机会,我可以问:"基于用户的负面反馈和改进建议,识别产品设计的痛点和优化方向,并评估改进的优先级。"
甚至我还可以从更细微的角度分析:"识别用户评论中的情感表达强度变化,分析产品体验的情感峰值和低谷时刻。"
这就是AI+AI深度化挖掘的真正价值:第一个AI(Shulex VOC)帮你获取和整理基础数据,第二个AI帮你按照个人需求进行定制化的深度分析。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商业目标、分析重点、甚至是个人好奇心,设计出无数种不同的分析指令。每一个指令都能从同样的原始数据中挖掘出不同的商业洞察。
04
通过这次Banana Slicer的分析实践,我对AI工具组合使用有了全新的理解。真正的竞品分析不是依赖单一工具,而是要学会借助AI工具获取基础数据,再用AI进行个性化的深度挖掘。
这种AI+AI的组合模式,让数据分析从"标准化输出"变成了"按需定制"。你想要什么样的洞察,就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分析指令。这种灵活性和个性化,是传统分析方法无法比拟的。
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同样的数据中发现独特的商业机会。数据是公开的,但解读数据的角度和深度是私人定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