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签署丨中美贸易新变局:对华部分商品关税飙至70%,或引发全球航运链危机!

当跨境卖家还在为开春后的订单复苏摩拳擦掌时,大洋彼岸的关税新政与港口收费调整已悄然掀起惊涛骇浪。美线运价持续下跌的"表象"下,一场由政策驱动的运费暴涨危机似乎已经开始酝酿。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组合拳"与港口收费新政,跨境物流链路或将迎来新一轮震荡。如何提前布局,避开成本黑洞成了卖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最新政策,美国对华关税已从原有的10%基础上再加征10%,叠加此前301条款的25%关税(部分豁免商品除外),部分中国商品总关税将飙升至50%。
以钢铁、铝制品为例,关税总额甚至可能高达70%。这意味着,跨境卖家若未提前调整供应链布局,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还提案要求,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每次停靠美国港口需支付100万-150万美元费用。此举无疑是直接针对中国航运企业,可能导致以下连锁反应:
📌船公司避港策略:减少美西/美东航线班次,或改用非中国籍船舶绕道中转;
📌运力短缺与运费跳涨:Xeneta预测,若新政落地,美线运费或短期内暴涨30%-50%;
📌港口拥堵风险:航线调整可能导致洛杉矶、长滩等港口再度陷入"集装箱围城"困局。
尽管近期欧线运价小幅上涨(上海至欧洲1693美元/TEU,+7.28%),但地中海航线运价已下跌1.14%。随着美国钢铁关税新政(3月12日起全球征收25%)落地,欧洲对华钢铁需求或受抑制,进而影响回程货量平衡。
据小编了解,有部分卖家计划近期将产能迁移至越南、印尼等国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海关对“洗产地”行为审查极为严格,原产地认证门槛颇高。
目前,越南输美商品已被要求提供全供应链证明。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港口效率仅为中国港口的60%,旺季延误风险极高。在此形势下,卖家转移产能时务必要谨慎应对,充分考量物流、仓储及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避免因产能迁移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面对运价波动和关税新政,跨境卖家应密切关注航线动态,及时跟进相关航线船期、运价等信息。要知道关税与运价的波动不是终点,而是行业洗牌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