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依赖客运维持运营,到成为货运主导的强大力量,越来越多机场正转型为以货运为核心的枢纽。图片来源:网络在全球贸易不断演变的当下,货运枢纽机场正借鉴1989年棒球电影《梦幻之地》(Field of Dreams)中的一句台词:“如果你建好了,他就会来。”如今演变为“只要建造,他们就会来”的思维方式,这种理念推动了机场在基础设施与技术方面的领先于市场需求的资本投入。然而,随着这些雄心勃勃的项目陆续落地,一个关键问题浮现:这一战略真的奏效了吗?最后真的有回报吗?1货运枢纽机场的崛起在全球各大洲,货运机场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并且其战略定位十分明确:致力于成为专门的货运枢纽,以服务于日益扩张且日趋复杂的市场。

当前的回暖更倾向于政策驱动下的短期反弹,能否真正实现全面修复,仍需关注中美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走向以及电商平台中长期的物流战略调整。2024年,美国每天处理约400万个低价值电商包裹,其中88%通过空运运输,约60%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然而,随着美国于5月初正式取消800美元免税政策,亚太至北美的航空货运需求遭遇重创。该政策落地后,亚洲至北美航线的货运量骤降40%,每日减少约4000吨货物,执飞该航线的货机数量也从约100架降至60架左右。多余的宽体货机运力被迅速调整至南美、欧洲等其他航线,以应对新的市场结构变化。不过,近期运力和需求正出现缓慢回升。

近期,美线航运市场异常热闹,各大船公司纷纷加开运力,无论规模大小都想在美线市场分一杯羹。但 “90 天抢运潮” 后的走向充满未知,政策变化速度极快,为市场蒙上一层阴影。从 6 月下旬开始,大批货物将陆续抵达美国港口,极有可能引发港口拥堵、塞港,进而导致拖车资源阶段性紧张。即便提到柜子,还可能遭遇海外仓爆仓,整个美国清、提、拆、派全链路资源和产能都将面临阶段性紧张局面。而 7 月份亚马逊 Prime Day 即将来临,大批卖家都盼着在此之前将货物送进 FBA 仓库,这使得运输履约压力从海运干线端逐步向美国清、提、拆、派各个环节转移。在此情形下,对于着急补货的卖家,建议提前选择快船服务或赶紧发空运。

短短半个月,美线航运市场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 “过山车” 行情。就在船公司翘首以盼 6 月份美西海运费突破 7000 美金大关时,市场却急转直下,如今连 6000 美金的关口都岌岌可危。部分海运货代庄家甚至开始低价甩卖此前抢订的仓位,曾经一舱难求的局面转瞬即逝,不禁让人发问:美线航运市场还能再度雄起吗?回溯到 5 月 14 日。当日,中美达成阶段性下调关税的协议,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广大外贸工厂货主积压在仓库两三个月的出口货物订单,终于迎来了出货的 “窗口期”,一场集中爆发式的出货潮汹涌而来。面对突然暴增的货量,各大船公司迅速嗅到商机,从 5 月中下旬起,纷纷开启涨价模式。

跨太平洋航空货运市场失速,一条原本繁忙的贸易航线仿佛被按下暂停键。那么,需求是真的在消退,还是在悄然转向?海运会不会趁机抢走空运市场?宽体货机还能不能继续撑起这条重要的航线?图片来源:网络1电商货运需求呈现断崖式下滑?美国取消“de minimis”(最低限度豁免)政策,动摇了整个跨太平洋航空货运市场,迫使电商货主、航空公司和货运代理迅速重新调整运力、航线和采购策略。跨太平洋航线是宽体货机最繁忙的贸易通道,而在2025年5月,这条航线上出现了极为异常的中断。航空货运咨询公司Rotate副总裁兼咨询主管Tim van Leeuwen表示,全球约有550架现役宽体货机,其中有200架专用于跨太平洋航线。

全球货运飞机运营正处于动荡的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风险之中,在削减运力与长期机队投资之间寻求平衡。图片来源:网络长期以来,航空货运一直是推动全球贸易的“无形引擎”,而货机则是其中最可靠的“主力军”。但在日益不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即便是这些关键命脉也开始承受压力。特别是美中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已经扰乱了航空货运网络,迫使运营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中重新评估自身战略。尤其是跨太平洋航空货运航线,依然处于此次扰动的核心地带。该航线历来拥有最多的专用货机运力。然而,2025年5月第一周,从亚洲飞往北美的货机运力骤降了40%。不过,在中美达成一项临时关税协议后,仅仅一周内运力便反弹了27%。

快递包裹量屡创历史新高,传统快递公司却不再是唯一的赢家?图片来源:网络虽然现在市场上需要运送的包裹数量创下新高,但传统快递巨头联邦快递(FedEx)和联合包裹(UPS)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在线零售商自营的物流车队和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专注于满足电商“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区域快递公司所蚕食。这是包裹管理、咨询和分析公司ShipMatrix Inc.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该报告数据来自企业财报、监管文件及其他信息来源。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包裹总量达到 238 亿件,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较2019年增长50%。包裹递送收入增长4.1%,达到1880亿美元,平均每个包裹收入为8美元。

疫情退去,曾经被“高运价”带飞的货运代理行业也开始踩下刹车。需求在降、利润在压、客户越来越会“砍价”。行业风向改变,关税波动来袭,不少人开始思考:货代的高光时刻,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图片来源:网络1全球货代市场回归需求正常化疫情之后,全球货运代理市场持续回归常态,对空运和海运货运代理服务的需求依然疲软。货运分析机构Transport Intelligence(Ti)于去年7月发布报告称,全球货运代理市场将在2024年增长1.7%,这是在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去年货运代理市场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

低价值包裹的免税政策曾为将中国包裹运往美国的快递企业创造了大量业务机会。如今随着免税政策的结束,中美低价值货物的减少可能会使UPS、FedEx和DHL等快递巨头失去一大收入来源。图片来源:网络仅在不到一年前,联邦快递(FedEx)和联合包裹(UPS)的高管们仍在讨论如何应对来自中国到美国的大量直邮包裹。例如:UPS首席执行官卡罗尔·托梅(Carol Tomé)曾在去年7月形容这些来自中国电商企业的包裹量呈现“爆炸性增长”;而FedEx首席客户官布丽·卡雷尔(Brie Carere)在去年6月则表示:“没有一家承运商能够满足这些电商企业的全部需求。
近期,海外仓行业悄然掀起一股能力升级浪潮 —— 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头程集货能力建设,同时试水最后一公里派送领域。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是应对头程服务商跨界竞争的被动防御,也是在海外仓赛道白热化背景下主动破局的必然选择。随着大量头程物流服务商凭借国内庞大的销售网络和集货优势切入一件代发领域,海外仓企业逐渐发现,若不介入头程环节,将面临货源被截留的风险 — 头程服务商与源头工厂、中小卖家的紧密联结,正不断压缩传统海外仓的客户空间。与此同时,海外仓行业门槛因国内企业大规模出海而降低,2025 年市场竞争加剧,尤其在大件领域,头部企业围绕巨型卖家的争夺战已趋于白热化,账期延长、利润摊薄成为常态。
美国大幅调整对华关税,中美航线掀起补货潮!5月14日,美国宣布大幅调整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措施:撤销了91%的关税,同时修改了2025年4月2日起实施的34%对等关税安排。其中,24%的关税将暂停加征90天,仅保留10%的税项继续执行。此外,美国还下调或取消了对中国小额包裹的加征关税:国际邮件的从价税率由原先的120%大幅下调至54%;同时,取消了原定于2025年6月1日起将从量税从每件100美元上调至200美元的计划。在关税短期下降的刺激下,中美贸易链迅速升温,市场迎来新一轮补货潮。海运需求激增,运价率先大幅上涨。自5月15日起,各大船公司纷纷提价,每个海运集装箱的价格普遍上涨超1000美元。
自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FBA头程物流服务商开始在海外布局仓储网络。这一趋势背后,一方面源于电商平台大力推动“半托管”模式,带来了轻小件商品“一件代发”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从而为海外仓业务创造了新的增量市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FBA头程物流业务增长趋缓,企业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由于FBA头程物流企业的主要客户是亚马逊卖家,亚马逊卖家数量庞大且高度分散,服务商为了满足需求,不得不持续扩展销售团队和集货网点。这不仅显著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复杂度,也逐渐逼近了原有业务模式的扩张极限。因此,探索可持续增长的“第二曲线”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关税实施之际,一场悄然蔓延的“保税仓热潮”正席卷全美。越来越多进口商正在试图用一种并不新鲜、但此刻尤为关键的方式,来对冲未知的关税冲击。但这真的能应对关税变化吗?当保税仓租金飙升至普通仓库的四倍,背后到底是理性布局,还是一场集体性的豪赌?图片来源:网络摘要:* 在贸易政策波动的情况下,保税仓库提供了关税灵活性* 申请保税资质存在延迟,费用因地点和安全需求而异* 保税仓库的需求激增,但未来关税政策变化构成风险1进口商纷纷押注保税仓库在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新关税政策的背景下,从中国进口商品到美国的进口商正争先恐后地将仓库改造为保税设施,以在商品实际销售之前避免关税征收。
跨境电商行业即将迎来一轮监管大洗牌。面对即将到来的政策周期调整,平台方、物流商与卖家必须尽快适应规则变化,重构合规策略,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全球通关环境。01低值免税时代落幕,小包清关迎变局在全球贸易环境不断演变的背景下,美国对低值包裹进口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对中国出口的电商包裹产生深远影响。5月2日起,美国对来自中国、经由中国邮政及中国香港邮政发运的低值包裹,实施新的清关及税收规定,取消原有的“Section 321”免税政策——即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进口政策正式终结。这一变化被业内视为美国低值包裹监管时代的重大转折点。
京东物流在2025年第一季度取得稳健的业绩,得益于中国刺激消费的政策以及京东电商业务的强劲表现,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和家电品类方面。1京东物流公布最新业绩一体化供应链收入和外部客户增长凸显了京东物流的独特价值主张,尽管面临利润率压力,但通过规模效应和服务扩展实现了有效对冲。目前公司估值仍具吸引力,预测市销率仅为0.26倍,合理目标价为每股15.26港元,较当前股价仍有30%的上涨空间,这一估值合理性可